创新国学
首页 > 周易 > 易经八卦 > 三才四象

龙勿用战国末的术与“太极”皆表征具体论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龙勿用战国末的术与“太极”皆表征具体论

古代“太极”概念演化和在传统武术中的应用

龙勿用(美国)

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纹身_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下面

“太极”这个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致概念和结晶,但出现并不太早,大致在上古代的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太极的概念和原理又经历了从上古代时的具象的具体论和术数论,而在中古代两汉时归于抽象的“道”之本体论,至近古代北宋以后又重回形而下的具体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演化过程。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都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武术中,一般都属于术数体系即用于定向、分类等,唯有太极拳拳术应用了“太极阴阳哲理”,并演化成为世界格斗术技术的巅峰。

1.战国末的具体论

现知最初提及“太极”的文献是战国时代末期《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太就是大,极就是极端、顶端、终极。这时“无极”与“太极”对应,语义是“无限”,“无极”在战国时期文献中出现较多,但“无极”与“太极”两者皆表征具体之物而非抽象观念。

2.战国末的术数论

现知最早著录“太极”的文献系《周易》“易传·系辞上”,《周易》有“经”、“传”两部分。《易经》文本是古人占卜的结果,通过八卦、六十四卦、爻辞等文本整理出一种术数观念系统,先是“取象比类”,事物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形成一种数字崇拜,认为抽象数字和天象、俗世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并可以通过命相卜筮等方法获知两者关系。宋以前学界认为《易传》是孔子著作,当代学界认为大致是战国时代无名氏作品,注释《易经》,当略早于《庄子》龙勿用战国末的术与“太极”皆表征具体论,其中云【易有大恒龙勿用战国末的术与“太极”皆表征具体论,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马王堆出土本),大恒即太极。因汉初避汉文帝刘恒讳,故改“恒”为“极”。“大”与“太”古时相通,而“太”又与“泰”相通,故原文是指泰(坤乾)与恒(震巽)两卦,认为是八卦之始。

3.西汉初“太极”成为专有名词

最初的具体论和术数论的“太极”都是具体的,至西汉(前202-8)初“太极”已经是专有名词,而有“大一”之意,即指代具体物的抽象整体。董仲舒(前179~前104)《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天地之道也。顺天之道,节者天之制也,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也。……】

4.东汉时“太极”成为“本体性”概念

东汉(25-220)时期学术界中借助易学的谶纬之说大盛,是后世道教理论的孕育时期,“太极”成为“本体性”概念,并与与老子本体论之“道”合流。

4.1.老子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老耽《老子·道德经》中之“道”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两种语义四象到八卦的演变,本体性之意就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表相背后的,即看不见、摸不到、不能直接感觉到的本质。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老子》所言之“道”是世界本体,所言之“名”则是人对本体的认知,而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言具体的道和名。人是否可以认识世界本体,这是个哲学大问题四象到八卦的演变,多数哲学学派都认为不可认知,老庄一派显然也认为世界本体不可知,所以【非常道】、【非常名】。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结论简明易懂,故老子形容“道”:

⑴认识论对“道”的认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道”未显象之前是无法认知的,最多只能做一些具体“描述”,故“道”之“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可认知。不可认知也就无法命名,只能强称为“道”。

⑵本体论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显化之后,滋生万物,始能为人所认知。而“一”就是“道”最初的显化,可见而完整,故可以命名为“一”了,但还是“有物混成”不可认知,因此也就是“道”本身了,故“无”和“一”两者都是道。“二”以下则分化为可见可知的具体物和具体物的属性。

4.2.“太极”与本体论之“道”合流

大约东汉时期,“太极”具有了“绝对的一”的概念,如《太古河图代姓纪》云:【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易,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备也,游神动而灵,故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备于天地之间,谓之太古。】庄周、董仲舒之“太极”在天地后,《太古河图代姓纪》之“太极”则已经是天地之父母了,在天地先了。

“天地之父母也”的“太极”自然和“在天地先”的老聃之“道”联系起来。《太古河图代姓纪》中所谓“太始”即“无极”或“无”;“道生一”,“一”就是“太极”,“无极”和“太极”都是“道”。

5.宋时“太极”与“阴阳转化”合流形成“太极阴阳哲理”。

稍后于《老子》的“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就具有本体论之“道”的本体属性了。汉后的中古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大兴,儒教和道教学者都属二流人物,学术几无可观,至两宋(960-1279)时期,宋儒始将“阴阳”与“太极”这两种本体性概念合流。

5.1.二元论、辩证法的“阴阳”观点包括对立和相互转化两种意义

⑴最先“阴阳”是“比类取象”的“形而下”分类,表述具体物的属性。如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注“阴阳”单指山之背向。渐渐古人用“阴阳”观念来描述事物内部一般性的对立又联合的属性和现象,《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已经有具体物的抽象属性了。

⑵老耽【道生一……】云云中几次说到“生”,这是形而下、具体之物,同时也就彰显变化了,其实“道”的本义是路径,就有“运动”或“变化”之意义。于是渐渐就衍生出“相互对立又依存”即阴阳互变的关系,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随时随地的、随着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不停顿的变化中。

5.2.周敦颐“太极图说”开创“太极阴阳哲理”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道即太极而生变化,有变化就有动静,有动静就有化化无穷。这中间一段【五行之生也……小人悖之凶】将五行与太极阴阳、八卦合流,五行即“取象比类”——按金水木火土五种元素或本性,对阴阳化生的万物(具体物)分类,五行是对具体物及其属性的描述和认知。

5.3.朱熹“阴阳即太极”完成“太极阴阳哲理”

周敦颐“太极图说”中阴阳是太极之内在属性。南宋朱熹(1130~1200)有“万物皆有太极”之论,如《朱子语类》“周子之书”中论“太极图”有言:【……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括尽了天下物事……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极至,故名曰太极……】即把“太极”和“阴阳”两种概念合一,“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都代表本体的“道”,而且每一个具体物都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至此儒学界虽然还对太极原理有各种“经院哲学”式的追究四象到八卦的演变,但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太极原理”即“太极阴阳哲理”大致统一和成熟完整,一直沿用到当代没有大改变。

老耽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认识论意义的“道、一、二”,周敦颐的“无极、太极、阴阳”和朱熹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气、阴阳”,这三者合为一体,这些概念都具有了本体论上的意义。

6.太极图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纹身_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下面

北宋周敦颐首创“太极图”,统合五行和八卦在内,尚有两仪对立即分类之意。再晚大致在宋元之际出现的太极图(即所谓“太极鱼”之图)来历不清,最初或出于南宋蔡元定(1135~1198)。周蔡两图皆出于儒教。周敦颐是大儒,近古代明清时书写文献中并主要属儒学著作中所传多周氏太极图。但“太极鱼”更为简易,且更遵循“阴阳转化”之理,故元代以后多见于道教和民间文献中,例如太极拳老谱中就使用太极鱼之图。

7.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原理

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都极为广泛应的用于中国传统武术中,一般都属于术数体系即用于定向、命名、分类等。例如:太极拳原名“十三势”即“八门五步”,以八卦五行之观念凑成八种身、手法并五种步、眼法,都对应于方位和方向,这属术数概念。阴阳或称为两仪,表述两两相互对立的具体物和具体物的对立属性。例如:杨露禅传太极拳无名老谱有“太极阴阳颠倒解”:【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阴阳两者一一对应。传统武术中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中国传统武术中唯有太极拳拳术在功法技术上完全、完整的应用了太极“阴阳转化”之理,故称为“太极拳”,并由此演化成为世界格斗术技术的巅峰。现在太极拳拳术技术仅存于极个别的太极拳嫡派传承人手中,武术业各界和社会各界几乎没有人见过,因此对太极拳格斗技击能力误解极深。但太极拳显然是一种两两对抗的拳术或徒手格斗术,太极拳经历了由外家长拳、内家十三势、太极拳的长时间演化过程,才形成了最有效和最复杂的拳术技术。历史上和现实中太极拳格斗的最初学习和训练方式就是十三势打手,同门之间的两两对抗,训练目标是即要取胜或不输、又要控制自身体能不能伤害对手,这颇为符合太极鱼阴阳转化之理,才最后演进和修炼成为“逆天”的或反“先天自然之能”的拳术技术。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下面_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纹身_四象到八卦的演变

图1.周敦颐太极图。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921页5)。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下面_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纹身

图2.太极鱼之图。杨传无名老谱抄本中的手绘太极图(吴公藻1985页63)。



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