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学
首页 > 周易 > 易经八卦 > 三才四象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山右王宗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山右王宗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和美太极”,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每天与您分享专业太极拳、正能量美文。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四象八卦_四象八卦对应

太极、八卦、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太极拳亦称“十三势”,就是以八门五步对应八卦五行,合而为之十三。了解一些八卦五行的知识,对于认识太极拳有一定帮助。

一、“太极”一词的来源与含义

四象八卦对应_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四象八卦

很多论著都说,“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对的,因为通行本的《系辞》都这么写着,但也不完全对。

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中,《系辞》的原文却是“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说明到了汉代初年,《易传》里还没有“太极”和“四象”两个词。

实际上,“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专家考证,帛书《系辞》是汉文帝刘恒之前的版本。在汉文帝时期,为了回避刘恒的“恒”字,才借用庄子用语,将“易有大恒”改为“易有太极”。“四马”改“四象”也是后来的事。北方最先崇拜马,所以用“马”代表“筹码”。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方的大象更受崇拜,就用“象”代表形象、现象,“四马”随之变为“四象”。

从上述引文可见,在《庄子•大宗师》中,“太极”的最初含义是最高,与“六极”(最低)相对。而《系辞》借用“太极”代替“大恒”之后,“太极”的含义就变为“大恒”。

那么,“大恒”又是何意?其来源若何?从现有资料可见,“大恒”一词来是从《老子》中概括出来的四象到八卦的演变,具有至高至大和宇宙本源的含义(注一)。老子把“大”作为“道”的别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注二);“恒”就是永恒,是“道”的根本属性。在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称为甲乙本),其中“大”字出现了59次,“恒”字出现了30次。由此可见,“大恒”就是从古本《老子》中概括出来的至真之道。后世流传的“老子”中,都把“恒”字改为“常”字。比如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原文是“道可道也《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山右王宗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也是为了回避刘恒的名字而改的。

既然“太极”代替了“大恒”,“大恒”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太极”的含义就演变为“道”了。那么,我们的拳以“太极”命名《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山右王宗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首先说明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至高至大的拳种,是“道”的化身,即所谓“拳以载道”。“太极”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所以太极拳也是“哲学拳”。

二、由“太极”到“八卦”的推演

太极就是“道”,是至高至大的宇宙本源,孕育了一切事物。按照传统哲学,由“太极”这个本源可以演化为万事万物,即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图一就是由“太极”到“八卦”的简明图解。

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四象八卦_四象八卦对应

图一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宇宙本源,包罗一切,他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因而用一个圆圈表示。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了阴和阳两个方面,所以首先把太极分为“阴”和“阳”。“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四象到八卦的演变,概括了上下、左右、前后、男女、老幼、正负、刚柔、进退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阳用表示,叫阳爻(yáo),阴用表示,叫阴爻。为何如此表示?说法不一。有人说古人结绳记事,阴阳爻是未打结和打结的绳子,有人说是带节和不带节的竹子。日本人说中国古人有生殖器崇拜,阴阳爻是男女生殖器的形象。郭沫若、钱玄同在日本呆了多年,他们就持此说。

传统哲学认为,阴阳又可再分阴阳。阳中之阳,叫“太阳”,在阳爻上加一个阳爻,用表示;阳中之阴叫“少阳”,在阳爻上加一个阴爻,用表示。阴中之阳叫少阴,用表示四象到八卦的演变,阴中之阴叫太阴,用表示。这种阴阳再分的阴阳,共四组,叫“四象”,是图一的第三层。即“两仪生四象”。

四象又可再分阴阳。如在“太阳”上边加一个阳爻,用表示;加一个阴爻,用表示。四象各分为二,就变成八个三爻叠加的符号,这就是“八卦”,即图一的下面一层。八卦各有其名称,如图所示。其中的“兑”音duì,“艮”音gèn,“巽”音xùn.

八卦从左到右,从乾到坤,阳性逐渐降低,阴性逐渐增加。由此给他们排了一个顺序: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为了帮助识别和记忆,古人给八卦的符号形状还编了口诀:

乾三连,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其中,“震仰盂,艮覆碗”,说“震”像一个仰面朝上的容器,“艮”像一个扣起来的碗。

每个八卦符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人们就用它们表示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最基本的,就是用四组阴阳正好相反的卦形(称为阴阳相错),表示下面四组性质相反的事物:

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

比如,坎卦中间是阳爻,上下是阴爻,外柔内刚,与水性相似,所以代表水;离卦中间是阴,上下是阳,外刚内柔,与火性相似,所以代表火。对于不同的领域,八卦也代表不同的事物。比如乾坤也代表父母、君臣、善恶、生死,坎离也代表月日、聚散等等。

四象八卦_四象八卦对应_四象到八卦的演变

图二 太极八卦

因为太极包含阴阳,在一个圆圈里,划分出阴阳及其强弱变化,阳为白色,阴为黑色,而且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就成为图二的“太极图”。阴阳由强到弱的形状像一条鱼,所以也叫阴阳鱼,鱼眼表示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正确方向是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常把八卦符号也放在太极图周围,即“太极八卦图”。左边的图是乾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按阴阳变化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从阳鱼的头部排到尾;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从阴鱼的尾排到头部。对面排列的卦形正好阴阳相错。这叫“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右边的图,离为火为南,坎为水为北,乾为西北,坤为西南。从“乾”顺时针读: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叫“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为何乾在西北?说法不一,有人说因为周文王是从西北崛起的。一般认为,先天八卦表示天地自然,后天八卦表示人生和社会。

三、六十四卦和《易经》

如果给八卦符号上再重叠一个八卦符号,就变成六爻组成的符号,每个八卦符号可以重叠八种,共有六十四种,这就是六十四卦,也称为“别卦”。上下卦相同的用原卦名,如两个乾卦仍为乾,两个坤卦仍为坤。上下卦不同的另外56个别卦都另有卦名,见六十四卦表。

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四象八卦_四象八卦对应

和八卦一样,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都表示特定的事物性质,体现吉凶祸福和变化发展的趋势。

《周易》这本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对六十四卦每个卦象的解释,包括前途命运吉凶祸福和行为指导等等;“易传”是十篇文章,也叫“十翼”,讲述易经的原理。

算卦是怎么回事?古人用一把蓍草,按一定程序分分合合,得出六个数字,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从下向上就可排成六十四卦的一种,并按照易经的卦辞进行各种解释和预测。算卦先生还可根据你的生辰八字或其他相关资料得出一种卦象,进行随意的解释。显然,这种方法很不科学,是宿命论。但是,《易经》对于各种卦象的解释,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论述,具有相当深刻的哲理,这是它的精华,所以全世界都把《易经》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五行”,即通常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的五行理论,更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按照其“生克关系”,我们最好用“木火土金水”和“金木土水火”两种顺序来记忆。

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四象八卦_四象八卦对应

图三 五行生克图

“木火土金水”是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木土水火”是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图三就是五行生克图,弧线表示相生关系,直线表示相克关系。每种物质都有“生他的”和“他生的”物质,又有“克他的”和“他克的”物质。这也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由此,古人就把五行生克关系套用在各个领域。“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对应“五气”是“风暑湿燥寒”。五行还和方位、天干对应: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五行理论也被用在历史上,称为“五德终始说”,认为王朝的更替是五行变化:黄帝、夏、商、周、秦,分别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后者克前者,所以灭亡了前者。所有这些,都有其哲理,但不能绝对化。小孩玩“石头、剪子、布”,是三者相克,但没有相生关系。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要具体分析。机械简单地套用五行生克关系是无济于事的。

五、五行八卦和太极拳的关系

把五行八卦学说用在太极拳上,就是以“八法”(扌朋捋挤按采扌列肘靠)对应“八卦”,以“五步”(进退顾盼定)对应“五行”。正如《太极拳经》所说:“十三势者,扌朋捋挤按采扌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扌朋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扌列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但在不同著作中写法不一。有的写成“扌朋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扌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前者对应先天八卦,后者对应后天八卦。图四是八卦五行与十三势的关系图,左边是先天八卦,中间是后天八卦。

图四八卦五行与太极十三势关系

四象八卦_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四象八卦对应

八法也有五行生克关系。一种说法是:“按”属水,“捋”属土,土克水,则捋可破(克)按;“挤”属木,木克土,则挤可破捋……。然而太极拳的技法千变万化,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生克关系概括。生搬硬套,找捷径,就会步入歧途。

总之,我们要吸取五行八卦学说中的深刻哲理来指导太极拳。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由太极到八卦、六十四卦,都讲的是阴阳变化,太极理论的核心就是阴阳变化。因此,我们的拳以“太极”命名,说明他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变化”这个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为指导,是“理”的化身。拳论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就是太极拳的根本法则。

六、外柔内刚和以柔克刚的传统理论

然而,古人发现,阴阳变化之间,又有其神妙的关系,这是理解传统哲学的关键一环。有人说,《老子》贵柔,《易经》贵刚,也不尽然。易经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外柔内刚则优”。

在六十四卦中,下面四个重要卦名,对我们认识太极拳很有用处。从六十四卦表可以看出:

下乾上坤为泰卦,下坤上乾为否卦,下离上坎为既济卦,下坎上离为未济卦。

我们已经知道,乾为天、为刚;坤为地、为柔。泰卦,乾在下,坤在上,按照易经的解释,这是个吉祥卦。天气从下往上升,地气从上往下降,天地交融,万物就有生机。在社会生活中,领导是乾,群众是坤,领导要深入群众,把自己放低,不要高高在上,就能和谐。如果乾在上,坤在下,就是否(pí)卦,这是个凶卦,天气上腾,地气下降,二气不交,闭塞不通,万物不得雨露滋润而枯死。在社会生活中,领导脱离群众,就要出问题。但是事物可能发展变化,成语“否极泰来”,就是坏到极点好的就来了。这也让人们碰到困难要继续努力。六十四卦的上卦为“外卦”,下卦为“内卦”,泰卦是外柔内刚,可见“外柔内刚则优”是易经的重要思想。

另一个例子,是水火的关系。离卦为火,为刚;坎卦为水,为柔。火能从下炎上,水能从上润下。既济卦,火在下,水在上,就会水火交融。“既”表示“已经”,“济”表示“完成”,“既济”就象征“事已成”。做饭时,火在下,水在上,才能把水烧开。中医以心为火,以肾为水,平心静气,心火不上浮,就能心肾相交,身体健康。如果火在上,水在下,就是未济卦,水火不交,象征“事未成”。火是外刚内柔,水是外柔内刚。水能克火,已经说明外柔内刚则优。既济卦的水在上,火在下,外柔内刚,是个吉祥卦,亦然说明外柔内刚则优。

至于《老子》,则是强调“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第四十三章)。老子认为,虚无柔弱之道,无往不利,无物不克。最柔的东西可以克服最坚硬的东西。滴水穿石,海浪淘岩,是至柔克服至坚之例;“无有”,就是至虚,是至柔的更进一层;“无间”,是至实,是至坚的更进一层。“无有入於无间”,就是至虚的东西能进入至实的物体,有人用空气腐蚀钢铁来比喻“无有入於无间”,我们现在用的微波炉、电磁炉,以及无线电波,都是“无有入於无间”的例子。此外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都是老子贵柔思想的重要论述。

由此可见,我们的拳以“太极”命名,说明他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外柔内刚则优和以柔克刚的深刻哲理。至此,我们对太极拳的哲学属性才算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七、从太极拳的实践看太极拳的属性

联系太极拳的实践,其法则,其要领,其特点,其功效,不是与其哲学属性完全一致吗!有人用易经解释人生,认为人生下来头重脚轻,不能直立行动,是否卦之象;到了壮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腿脚稳健,身手灵活,是泰卦之象;到了晚年,腿脚不稳了,又成否卦之象。练习太极拳,就是要壮年保持泰卦之象,老年延缓否卦之象,甚至由否卦之象回复到泰卦之象,始终保持上体关节松柔灵活,下肢稳健有力,就是要外柔内刚。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引进落空,借力发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其前提就是要保持外柔内刚的状态。外柔,就是要让对方找不到自己的重心,“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老子还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所谓“无身”,就是至柔、至虚,你连我的身子都找不到,我有何祸患?太极拳能够练到这种地步,无论健身或迎敌,都可谓之“化境”了。

所谓内刚,就是在松柔基础上的刚。从个人锻炼的角度讲,表现为轻灵沉稳,轻灵体现了柔,沉稳体现了刚。从技击的角度讲,表现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没有松柔,达不到充实的“蓄劲”。弓拉不满,箭也射不远,绝不是蛮力所能济事。正如拳经所谓“显非力胜”、“快何能为”。这一点,是太极拳传人的共识。

我们再联系一下“刚”字的科技概念和生活概念。在常用材料中,越是刚硬的材料,往往脆性越大,容易断裂。在生活中,性格刚强是好品德。但是,只有原则性没有灵活性也不行,刚直不阿的人往往不得志。“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就是越直越容易折断,越白越容易污染。

在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两句话:“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学术界对此解释不一。笔者以为,“有气者无力”是“有内气者无拙力”“用内气者不显外力”;纯刚则是没有内气,僵硬无柔。有人把纯刚解释成纯正的劲力或内劲,这是自定义的概念,语法不通。在太极拳论著中,除了这句有争议的“纯刚”二字之外,没有人用“纯刚”来描述太极拳的劲力(注三)。

那么,能否用“纯柔”来表示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呢?我觉得,从练法上讲,强调松柔或纯柔都可以,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正如杨振铎老师所说:“有意放松,无意成刚”(无意间成刚)。但是要用“纯柔”表示太极拳的整体属性,则不全面。太极拳的劲力是“柔中寓刚”,太极拳的运用是“柔化刚发”。回避“刚”字,甚至认为提倡刚柔相济或柔中寓刚皆非正宗,从实践上讲不通。

“刚柔相济”能否作为太极拳属性的概括?笔者以为,阴阳相济、刚柔相济都属于要领,是法则,不能从深层次上反映太极拳技法的独特属性。

还有一个“软”字,也值得考究。“柔”和“软”是近义词,但不是同义词。人们通常把“软”看作无力和没有弹性的表现,说某人“腿柔”,言其灵活;“腿软”则属病态。“柔中寓刚”好理解,“软中寓硬”就不好理解。所以多数拳家强调“柔”,把“软”视为松懈和缺乏内劲的表现。

最后,我们用杨澄甫先师《太极拳之练习谈》的一段话,来概括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也作为本文的结语: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

注一:《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出现的很早,而易传出现较晚。有人说孔子作易传,很多学者认为易传出现于孔子之后,而且不是一人所著,是战国时期逐渐出现的。因为老子早于孔子,所以可以肯定,易传的出现在老子之后。那么,《易传•系辞上》里的“大恒”一词源于老子,从时间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注二:《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只注章次者均为《老子》引文。

注三:参见路迪民:《“有气者无力”别解》一文,原载《中华武术》2008年第5期。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四象八卦_四象到八卦的演变_四象八卦对应

你点的每个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