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卦一爻 易经讲演录:通俗易懂,备受赞誉,值得一读的易学巨著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观卦一爻 易经讲演录:通俗易懂,备受赞誉,值得一读的易学巨著
读《易经讲演录》札记
2013年10月18日 19:49:34字数:2443
2013年10月19日 22:34:02字数:4156
2013年9月7日在北京天伦王朝酒店菊苑(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了《易经讲演录》新书发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说,此书遵循传统的经学解释的路径,融汇四库全书中百余种《易经》类著作,一卦一爻、一字一句解释《易经》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广明教授评价此书说:“空前巨制,旷世希音”,是“汉语文化史上这一重要而稀罕的作品面世!当今华夏,能成此奇罕者,惟有姜老师一人!”
看到各大网站都有报导,于是购买了此书。由于通俗易懂,两天时间就看完了。
本文只是阅读《易经讲演录》的札记,内容是在阅读中记录的疑问,并无对原注有任何批评之意。我的疑问只代表了和我有相同理路、视角、高度的人的认识。学者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所以这些札记的认识也不一定正确。
一、解《易》遵循经学传统:
开头语006页:
我以为从经学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易经》,才是《易经》解释的康庄大道。遗憾的是近百年来,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都远离了这条道路,因而走了很大的弯路。
按:
众所周知,《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周易》自汉代被奉为经学之首,传统易学向来把《易传》看作是《易经》的标准解释,看作是认识《易经》的唯一路径。所以,两千年来以传解经,牵经就传,经传已经成为相即不离的一个整体。直到上个世纪初,随着封建时代的终结和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传统经学遭到颠覆性破坏。
观《易经讲演录》全书,没有将《易传》列入。即使引用《易传》观卦一爻,也常见否定。如
开头语009页:
我自己坚定地认为,《易经》是“说理之书”而不是“占筮之书”。
而《易传》明明说卜筮是“《易》有圣人之道四”之一。
第一卦乾卦003页:
《彖传》和《文言传》虽然很早,不一定贴近愿意。
撇开《易传》而解经,正是近百年来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的解经理路。
二、解《易》体例——“箭靶子”:
开头语010页:
宋代司马光曾说,解经好比是射箭,射的人多了,就一定会有人把箭射到靶子上。
在我看来,从两千年《易经》研究的历史过程看,各卦辞爻辞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能找到合适的解释。
《易经》虽然简古,但对于六十四卦的解读,还是有许多规则和规律可循。
按:
前边说过,传统易学向来把《易传》看作是《易经》的标准解释,所以只有遵循以传解经才有可能“把箭射到靶子上”,舍《传》解《经》是大弯路。
“箭靶子”是指解读《易经》的体例,这个规则和规律是存在的,所以“各卦辞爻辞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能找到合适的解释”。但《易经讲演录》对六十四卦的具体解读并非如此,不少的卦爻辞都存在多元解读,这等于没有“把箭射到靶子上”,此种情况将近占了八、九成(如此合理的解释就根本达不到95%)。如:
乾卦九四,两种解释。
乾卦用九,两种看法,作者倾向于第二种。
蒙卦九二,三种解释,作者认为第三种比较好。
讼卦卦辞,两种解释,倾向第一种。
师卦九二,两种解释。
师卦九三,两种解释,认为第一种更好。
泰卦六四,两种解释。
同人卦九四,两种解释。
同人卦九五,两种说法并存。
等等。
更大的问题是,作者面对如此多的多元解释做出取舍时,几乎都没有说明取舍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解《易》体例——“箭靶子”——规则、标准是什么?即使是其它八成的唯一解释同样是没有说明选定标准。
作者在121页说:
解经是要揭示经典本身的内涵,不是讲你个人的思想观点。
既然不是出自“个人的思想”,那取舍标准具体是什么呢?作者在开头语003页说“《易经》中的阴阳、爻位、正应关系等”体例“都是《易经》作者曾经考虑到的,不是后来解卦的人加上去的。”此乃卓见。开头语004页说“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学者已经逐渐发觉将《周易》卦爻与十二地支、十二律、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等相互匹配的谬误”,作者的认识是正确的。作者认为《易经》存在理论模型、结构性隐性语言。这都说明作《易》体例、解《易》体例是客观存在。《易经讲演录》一书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系统地介绍《周易》体例。
三、十二消息卦:
14页坤卦:
初六:履霜,坚冰至。
《易经》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二月卦(注:即十二辟卦、十二消息卦)。
到了十月,地上的露气开始结霜了观卦一爻 易经讲演录:通俗易懂,备受赞誉,值得一读的易学巨著,坤卦初爻象征履霜时节。
按:
履霜时节应该是指九月霜降,十月立冬开始结冰了。
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农历九月),为霜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周语》曰:驷见而陨霜。”
坤卦初六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90页临卦:
卦辞: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至于八月有凶”,是从十二消息卦来讲的。
从冬至开始,阳气逐渐上升,天气逐渐转暖,到了临卦的时候就是十二月,这么一直排下去,历经八个月,就到了观卦,四阴二阳,观卦正好是临卦的颠倒卦。为什么到了观卦就凶了?因为这个时候是阴气一天天上升,阳气开始消退,正好与当下的情况相反。
按:
按十二消息卦,八月是观卦。作者将“阳气开始消退”视为凶,则十月纯阴坤卦,自十一月复卦为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临卦二阳生,正月泰卦三阳生,二月大壮卦四阳生,三月夬卦五阳生,至四月乾卦为纯阳,至五月姤卦一阴生,“阳气开始消退”,应该说“至于五月有凶”,六月二阴生为遯卦 ,七月三阴生为否卦,皆凶,何以等到八月观卦四阴生呢?
又,作者言八月观卦“正好与当下的情况相反”,“当下”是指临卦十二月。可是临卦是二阳生,观卦是四阴生,情况如何相反?八月观卦实际与二月大壮卦相反,八月酉,二月卯,卯酉冲也。
115页复卦:
七日来复:
自剥卦上爻至复卦初爻,凡历七爻。一爻代表一月,七爻就是七个月,从阳气一点一点剥尽到一阳复起,需要七个月时间。卦辞本应写作“七月来复”。……因为月代表阴,不是阴气来复,而是阳气一点点来,所以把“月”改成了“日”。
先儒有多种解释,不知作者取“七日”为“七月”说的依据是什么。
“自剥卦上爻至复卦初爻,凡历七爻”,如果按《周易》卦序,剥卦23后是复卦24,剥卦上爻走完后接着就是复卦初爻,根本不会是“凡历七爻”。如果按十二消息卦,剥卦为九月,复卦为十一月,从剥卦到复卦历经三个月,也并非七月。
若说复卦十一月是“阳气一点点来”,卦辞就改“月”为“日”;那么临卦为十二月也是“阳气一点点来”,为何临卦卦辞就用“八月有凶”而不用“八日有凶”?
四、大过卦与小过卦卦名探源:
大过卦132页:
大过,栋桡。
他(郝敬)说大过卦中间四个阳爻好比是桥的四个桥梁,两头的初爻和上爻,都是阴爻,就是桥墩子。四个阳爻很重,桥墩很弱,很重的桥梁压在很弱的桥墩上,致使桥梁变形弯曲了。
那为什么叫“大过”呢?四梁之桥,过车过人的用处大,所以叫“大过”。
我的这个观点先发表在我写的《周易卦名探原》一文中……我认为我基本上说对了,不是说我比李镜池更聪明……
按:
《周易卦名探原》一文,见《哲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桥墩很弱,很重的桥梁压在很弱的桥墩上,致使桥梁变形弯曲了”——此乃危桥。既然是危桥,如何说“过车过人的用处大,所以叫‘大过’”?
大过,若是“过车过人之用大”,那么郝敬何以引孔子“加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说大过卦?《大象传》何以说:“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小过卦280页:
我搜集资料研究很久,终于找到了一种非常合理的解释,就是无论大过卦,还是小过卦,它们的卦名是从其卦形出发,取象于桥梁的。……明代的郝敬提出“栋”是桥的栋梁,一下就解通了,大过卦表示一个桥中间有四根梁,初爻和上爻代表四个小桥墩,四根梁架在两边的小桥墩上,桥墩太小,桥身太重,有点难以承受,这叫“本末弱也”,……因为四梁之桥体量很大,过人、过车很多,便利交通,所以叫“大过”;小过卦中间两个阳爻表示两根桥梁,二梁之桥,体量较小,过人、过车较少,所以为“小过”,这是大过卦和小过卦得名的源起。
按:
大过卦“大过卦表示一个桥中间有四根梁,初爻和上爻代表四个小桥墩”,大过卦的桥梁与桥墩是一一对应。“小过卦中间两个阳爻表示两根桥梁”,那么小过卦的初爻、二爻、五爻、上爻岂不代表八个桥墩了。如此看观卦一爻,大过卦和小过卦若取象桥梁,导致自相矛盾。
郝敬《周易正解》,见《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0011·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697-698页。
查阅郝敬《周易正解》,曰:
大过者,阳太实不能运动之象。人得养而生则动,失养而不能动则死。大过者,时过养终,往而不返之名,犹所谓大行大归,送死之卦也。……阳欲其盛,不欲其过,大刚必折,大实必裂……
可见,大过并非有“便利交通”之大用,乃不能运动、送死之卦也。故《系辞传》曰: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观卦一爻,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五、明夷卦——《易经》成书于西周晚期吗?
开头语002:
《易经》并不像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成书于西周早期,而是成书于西周晚期,这里主要的根据就是《易经》升卦卦辞“南征吉”和明夷卦九三爻辞“于南狩,得其大首”。我们知道,《易经》两次讲到“伐鬼方”,这是讲殷人向北征伐鬼方之国。而“南征”、“南狩”则是讲周人向南方用兵的事。……但是因为书缺有间,无法证明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南征战争,所以经学家们只是作抽象的义理解读,近现代学者也不把《易经》这种只言片语作为判断《易经》成书年代的证据。
按:
按经学传统,《易经》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故卦爻辞所记故事皆发生于西周之前的商代,如帝乙归妹、高宗伐鬼方。而王亥则更早,乃夏代商部落首领。故“南征”、“南狩”多为商人南征事。
《左传·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
孔颖达[疏]正义曰:此实筮也,而言卜者,卜筮通言耳。此既不用《周易》,而别为之辞观卦一爻 易经讲演录:通俗易懂,备受赞誉,值得一读的易学巨著,盖卜筮之书,更有此类。
按:
既然不是《周易》,或是《连山》、《归藏》之类也。
秦简《归藏》:
复曰:昔者陼王卜复白雉……
按:
陼(zhǔ)王,陼与楚音近(陼鱼部章纽,楚鱼部初纽),故陼王即楚王,泛指南国。
白雉就是白色的野鸡。白雉是南方诸侯进献中原朝廷的珍贵贡品。
《后汉书》:“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越裳重译而献白雉。”
《竹书纪年》:“献白雉于周公。”
《周易·明夷》: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明夷九三,即明夷之复。古人以复卦象征南国(楚国)国君之灾。明夷九三爻辞源自古《易》复卦卦辞。故“南征”、“南狩”可能是指周人以前南征事。
由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