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学
首页 > 周易 > 六十甲子 > 丙申

丙申年仲夏 柏柱洋地名在志书里有多个地名,你知道吗?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丙申年仲夏 柏柱洋地名在志书里有多个地名,你知道吗?

柏柱洋位于福安市区东南部,距市区40公里,是古时候福(州)温(州)古官道的一段。四周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中间一马平川,良田万顷。境内有一奇石,形如白柱,因“白”字为民间忌字,故改为柏柱。秦以前为七闽地域,秦属闽中郡,西汉隶闽越国丙申年仲夏 柏柱洋地名在志书里有多个地名,你知道吗?,东汉为会稽郡地,三国属吴国建安郡东安县,晋、宋、齐、梁、陈属温麻县,隋属原丰县,唐代为长溪县灵霍乡仁风里(宋《三山志》仁风里辖:龙皋、茜洋、黄澜、秦溪口、白沙、大梅六村)。宋淳佑五年(1245年) 福安建县,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元、明沿旧。

明代,据何乔远《闽书》卷之三十一方域志记载:仁风里辖“二十四都,图一,峰曰文笔,岭曰狮岭,岩日金鸡,洞曰匿鹳,洞曰马仙”。据明万历二十五年版《福安县志》记载: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辖二十四至二十七都等四都、四图,所属村庄有:黄澜、柳斜、白沙、梅鼻、蔼山、大梅、黄河、溪柄、柏柱(俗呼白鹭)、茜洋、南山等村。清乾隆间仁风里仍统都四、图四。宋代境内考中进士者有11人之多。因诛杀权奸贾似道而名重的郑虎臣,是福安三贤之一。柏柱洋地名在志书里有多个地名:柏柱,白渡,白鹭等皆是柏柱的谐音。

几年前听朋友说,在柏柱洋狮峰寺西南方向的路边有块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的摩崖碑,距今已有855年。狮峰在宋代《三山志》称作西峰,现称虎头山,山麓有狮峰寺建于唐景福年间,宋称西峰院是福安首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故乡就在柏柱洋,却从未听说过有这方摩崖石刻,因此产生兴趣,前段时间特邀柏柱洋的两个文史爱好者前往实地查看。此摩崖石刻位于狮峰寺西北,直线距离大约500米的古官道旁。整体外框为桌屏状样式(如图一),高约:120cm宽约:90cm。

图一

碑文如下:

茜洋境信女曾氏本净,同坡孙捐财,命工砌路自路为沿濑湖,东之唐家岭止。柘洋里又东南之白土(杜?),洎西峰岭,逾温麻之才良,抵万安之石梁,以达邑(?),二万余丈,中有溪涧或济以桥 (庐 ?),往来者便之。丈兹良曰灋丙申年仲夏,薦亡夫许成忠亡男及妇超生净土者。

乾道元年十二月朔日记谨!

匠人梁生。

从碑文上看的出这方石刻是茜洋的曾本净和她的孙子许坡,为方便行人而捐巨资修路,并建桥及路亭,仅修路就达二万余丈(约66.6公里),目的是为了超度去世的丈夫、儿子、儿媳妇三位亡魂。石刻中有提到三条古道,经多方查找和探究,发现这三条古道都是温福古道的主道或次道。

一:“柘洋里又东南之白土”,宋代的“柘洋里”包括现在的柘荣县全境,还有霞浦柏洋乡的一部分。而柏洋有个地名叫柘头,应该是宋代柘洋里向东的起点,也就是门户,因而得名。霞浦柏洋有条古道,是由柏洋经过南山、南山后村、柘头、三斗丘、东宅,至福安松罗乡的金山,然后翻过大洞峰,抵达柏柱洋的斗面村。柏柱洋也是在柏洋的东南方向,由此推断这段路就是文中所指者。(图二)

图二

二:“自路为濑湖,东之唐家岭止”。据笔者实地考察应该是从柘头开始东至郑家垄(郑家垄的福安话读音和唐家岭非常接近。),这条路是沿河而下往东去,柘头村下不远的溪水拐弯之处形成一处河滩,水流比较急,有一处小湖,所以称为濑湖(图三)。而从郑家垄往东的路较平坦未见石砌路面。都由此推测这两句应该指的是同一条路,东起唐家岭至柘头转东南方向到柏柱洋。

图三

前文里有说过志书里柏柱洋有叫白沙,白渡和白鹭和柏柱而碑文里的“白土(杜)”这个词的福安话发音也非常接近前面三个词,由此推断柏柱洋在宋朝时期有可能叫“白土(杜)”。

三:“洎西峰岭逾温麻之才良,抵万安之石梁以达邑(?)”从西峰岭到温麻(现在的霞浦县旧称)的才良(现属福安溪尾镇的上村),经过万安桥到县治。

福(州)温(州)官道经福安境内段丙申年仲夏,出福安城南出发,经过程家垄,沿河而下到化蛟,经合掌岩、纸坪、井头岩,过河到寨下,经狮峰岭到松罗、柳溪店,到达溪尾上村(才良),过了溪尾进入霞浦盐田境内。

图四

而“洎西峰岭逾温麻之才良”说的就是福温官道福安境内的一段,从柏柱洋狮峰岭到溪尾上村的一段。(图五)

图五

在离上村不远的下邳村,古驿设在村北官道边上,有一面被称作“路规石”的古碑。碑高1.6米,宽0.5米;上部中间竖刻“仪制令”三个大字,下部纵刻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碑文上款为“县尉林主簿张”,下款为“承仪郎知县事石”。这面宋碑是研究我国古代东南沿海陆路交通、社会习俗和村落文化的珍贵文物。

图六是这两条路在卫星地图上的标注和走向。

图六

在位于柏柱洋的郑虎臣故乡附近的福安市文保单位兴云寺,(图七)同时也发现了曾本净捐资的碑刻等实物。《溪柄镇志》中这样记载:兴云寺位于兴云山下,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770年)。从整理的这些石刻碑文的实物资料里,发现了部分好几份和曾本净有关的,如下:

图七

图八

兴云寺大殿左后柱石刻文:

曾氏本净同坡孙,捐财命工粘饰彩画及砌四围砖石,伏为亡夫许成忠亡男及妇,超生净土。

山门殿右方放于地上两条石柱,其中外侧那根因被遮挡看不到全部文字,内侧那根可以看到文字。

图九

柱文如下:

茜洋境信女曾十娘舍造宝殿石柱四根及四围及枋,用酬亡夫许成忠生前心愿愿冀资冥福。

2017年兴云寺在修建僧舍时发现了两块碑刻。(图十和图十一)

图十

碑文如下:曾氏十娘舍造宝殿,阶造及四围结砌名堂。

图十一

等石谨酬先夫成忠,再生日心愿资生界。

还发现了一块关于西峰院的残碑,(图十二)碑文:西峰院本启为。这件实物更进一步的说明了至少宋乾道时狮峰寺称为西峰院,主持叫本启,是目前首次发现。

图十二

除了这些碑刻还有多件宋代石雕构建,如宋绍兴丙寅(1146年)仲夏初五日许 施僧槽(图十三),宋代须弥座构件(图十四,十五)

图十三

图十四

图十五

由此推断兴云寺也是曾本净为悼念和超度亡夫及儿子儿媳,散巨资所修建。兴云寺在明,清两代有经过多次重修。如在大殿须弥座右下方有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年正月重修碑刻一方,此碑有残,碑文分两段。(图十六和十七)

图十六

右边碑文如下:当山僧愈荣,法末僧愈均,袖衣同修转 报资恩。

图十七

左边碑文如下:峕大明正德十伍年庚辰歲正月吉旦立。

还有在大殿左后方的石柱上也有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记载。(图十八)

图十八

柱文如下:大清乾隆丙申年岁次阳日 旦,当山主持僧大用仝捐衣钵资重建。

还有大殿梁上有多处个人捐资的记载,包括许氏后人的捐资(图十九)。

图十九

梁文如下:原施主许成忠公二十六,七,八世嗣孙,偕侄莊莊,建德,梦?同捐银三十两正。

在兴云寺后不远处就是许成忠和曾氏的墓(图二十),墓碑铭文:宋右僕射领尚书丙申年仲夏 柏柱洋地名在志书里有多个地名,你知道吗?,许公成忠,曾氏夫人之墓。诸多的实物和资料可以推断兴云寺是宋代许氏家族的香火院。

图二十

随着探究的深入笔者对这个许氏家族越发感兴趣,经过朋友提供的线索见到了茜洋坑边的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年)《许氏族谱》。

族谱记载:九一公,国骈公宋绍兴年间人,讳成忠,字国干。幼有聪明,长由文庠中进士,官至右僕射领尚书。

族谱里还记载了一件事:宋成忠告老还乡时船至翻洋时,风大作遂当空告许愿立寺。宇风息得渡,后建报恩寺。

报恩寺(图二十一)位于柏柱洋山下村左麓,坐西向东。《溪柄镇志》中这样记载:始建于宋元符年间(1099 -1100年)。传说宋尚书令许成忠退居林下,与其妻乘船遇风暴险遭沉没,遂向天祷告:“祈求平安返乡建寺报佛恩”,后果平安返乡,遂建此寺丙申年仲夏,因名报恩寺。置寺租千担。后寺宇遭火灾,仅遗存石柱6根及磉盘石板等。民国年间建一座小殿宇。20世纪90年代扩建。

图二十一

笔者为此特地查阅了《宋史》,还有明清时期的几部《福安县志》,清乾隆《福宁府志》,均没有找到许成忠的名字,这个谜案的破解还有待时日,这需要笔者以及地方的文史爱好者做进一步的研究与调查。

这批宋代摩崖石刻和兴云寺碑刻,石构建,《许氏族谱》的发现对研究福安柏柱洋乃至整个福安古道,信俗和世族的繁衍有很深远的影响。



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