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施援手:解铃还需“系铃人”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观音施援手:解铃还需“系铃人”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打怪升级,披荆斩棘,让人直呼淋漓畅快。只是,奈何妖魔顽强,总有些“硬骨头”让法力高强的孙悟空也招架不住。无妨,筋斗云一唤,一句“老孙去也”,不出多时便能搬回救兵。大多数时候,向师徒三人伸出援手、救其于危难的不是别人,正是远居南海的观音菩萨。一有麻烦就找观音,仿佛成了《西游记》中的“默认法则”。这又是为什么呢?
观音施援手:解铃还需“系铃人”
要说这唐僧师徒三人一路西行求取真经是一场艰难的赶考,观音则能称得上是矜矜业业的陪考人。蛇盘山上唐僧的白马被吃,得靠观音现身引荐“白龙马”出场;黑风山上黑熊精偷了唐僧袈裟,还得观音摆平;孙悟空带头打倒了人参树,整了个“枒开叶落仙根露”,万幸观音以甘露救活了宝树,才免去师徒三人的一场灾祸……
87版《西游记》中观音收服红孩儿和黑熊精。图源/网络
又是救人又是收拾烂摊子,唐僧师徒取经,最辛苦的倒成了观音菩萨。若要因这而为观音抱屈倒大可不必。毕竟,观音是劳累了些,但谈不上冤枉。不止如此,身为唐僧师徒西行的“总导演”,观音伸手支援,实在是情理之中。
一来,寻找善信求取真经,虽是如来一时起念开启的一场华丽冒险,但真正的“执笔人”非观音莫属。在自告奋勇接下寻找“取经人”的重任后,观音带着弟子一路东行,途经流沙河,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收服了沙悟净;跳下云头,降之以法诱之以利点醒了猪悟能;又专门上了趟天庭,好说歹说让犯事的白龙马逃脱刑罚,成了取经人的“脚力”;到了五行山,一通善言感化,让喊打喊杀的孙行者成了心甘情愿修行取经的孙悟空;最后,进大唐、入长安菩萨像大全,唤起玄奘对真经的渴望,勤勤恳恳地一场场感化提点,这才拉起了西去取经的队伍,也有了西游记真正的“起笔”。
观音菩萨引荐小白龙当白龙马。来源/86版《西游记》剧照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观音,或许连“取经”一事,也会沦为如来的一句玩笑话。观音如此的“指挥者”身份,唐僧师徒三人各自心里都有数,项目开展不顺利,找来策划者指点迷津,于情于理,都能说得过去。
对孙悟空而言,找观音“求救”更是顺理成章。虽说为了脱离五行山的苦海,孙行者自愿接受了观音的条件,愿做取经人的徒弟,可真正启程之后,一边是法力全无的师父,一边是妖魔横行的西行路,原本的权宜之计化为残酷现实砸在头上,菩萨口中的“正果”像是空头支票,孙悟空立马反悔了——
“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西游记》第十五回
行者一通撒泼不说,还说了四遍“我不去了”,真真像是悔了肠子,再不想西行。眼见孙悟空打起退堂鼓,菩萨自然颇为头疼,但仍好言相劝——
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们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
——《西游记》第十五回
害怕这几句话不太顶用,观音还特地补充了一句:
“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
——《西游记》第十五回
说完,还赠给行者三根救命毫毛,教他如何随机应变,“救得急苦之灾”。又是劝慰又是许诺又是送法宝,这才让行者喜笑颜开,重新上路。如此,菩萨算是开了金口,别怕,遇到事儿我来救你们。这样一来,“遇到问题找观音”仿佛被签进了“合同”,悟空自然也记在心里,有啥麻烦事了,心安理得地找观音帮忙。
影视中的观音菩萨。来源/86版《西游记》剧照
再来菩萨像大全,有些时候,求观音出手也是无奈之举。或者说,有些危急情况只能指望观音。在西游营造的神仙体系中,观音和如来都属于顶流层级,仅次于最强梯队“三清四御”,地位尊崇不说,法力更是高强。观音的能力有多强呢?《西游记》中虽没有直接阐明,但在观音自告奋勇要去寻找取经人时,如来有一句感慨: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西游记》第八回
事实证明,不是如来随口夸人,观音是真的“神通广大”。到什么地步呢?许多神仙摆不平的事,都得靠观音出马。这其中,便有唐僧师徒遇上的“麻烦事”。比方说,在25、26回里,徒弟三人因贪吃,不光偷了人参果,还毁了人参树,气得镇元子找师徒算账,捆了师徒几个,还要把孙行者扔进油锅。祸惹大了,悟空也没了法子,答应找人帮忙救活宝树。
偷吃人参果。图源/87版《西游记》
为了赎罪,孙行者也算是跑断了腿。先是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找寿星、福星、禄星帮忙,又跑到方丈仙山,找东华大帝君求助,还去了一趟瀛洲海岛,向九老求方,可一来二去,神仙们基本都是两手一摊,爱莫能助。实在无奈,悟空这才跑到普陀岩,请观音出山。观音虽然嗔怪了悟空的鲁莽,但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甘露水,救活了人参果树,帮唐僧师徒免去了麻烦不说,还让镇元仙感动得慷慨了一回,拿出果子给众人分享。这么一看,不是悟空非得赖上观音,而是有的问题,必须得靠观音出面才能解决。
最后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有些困难,本身就和观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不说师徒历经的八十一难,观音都是心中有数,最后查看“难簿”,为其补上最后一难的也正是观音。光说这些妖魔,好些都和观音脱不了关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通天河的金鱼精“灵感大王”。按照观音的说法,这灵感大王原是自己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其兵器九瓣铜锤,实则是一枝未开的菡萏观音施援手:解铃还需“系铃人”,它趁着观音不注意下凡成精,为害一方。
灵感大王。来源/2000版《西游记》截图
收服金鱼精的桥段,也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在原著中,悟空到了普陀岩,不似平常般求爹爹告奶奶,反而发现众神都在等候自己,一问才知道,菩萨算准了悟空会来找自己,早早地出洞做准备去了。悟空心急进了紫竹林,看到观音甚至没有妆饰,赤着双脚,正在削竹子。待到准备完成,菩萨走出竹林,下面的一幕就有些耐人寻味:
不多时,只见菩萨手提一个紫竹篮儿出林道:“悟空,我与你救唐僧去来。”行者慌忙跪下道:“弟子不敢催促,且请菩萨着衣登座。”菩萨道:“不消着衣,就此去也。”
——《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按这描述,收服金鱼精救唐僧,观音甚至比悟空还着急,连衣饰都顾不上打理了。在菩萨念完颂子后,除了这尾金鱼被菩萨装进篮里带走外,水宫里的其余精怪全都丧了命。再看金鱼精给自己取的名号——灵感大王,在原著中,观音菩萨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灵感二字可谓取自其中。这不光彰示了二者的渊源,还让人联想到,金鱼精下凡,或许观音是知情的,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这本身就是观音默许或是派下界的,为的便是给唐僧师徒凑上“一难”。
观音授意也好,灵宠出逃也罢,总之金鱼精下凡后的作为怕是远远超出了菩萨的想象,食人不说,还专吃童男童女、为害一方,就算是有心考验唐僧师徒,观音也决计不会袖手旁观,这才有了着急忙慌地编鱼篮收妖一说。如此一来,观音出手救人,倒有点谁挖坑、谁填坑,谁种因、谁食果的意思,自然就说的过去了。
“救难者”的代言:古时朴素的观音崇拜
从原著的逻辑来看,悟空把观音视为“及时雨”,的确有理可循。但说破天菩萨像大全,这些因缘巧合,都出自人为地构思描摹,作者又为何非要选择“观音”来充当“救世主”呢?真要说起来,这些笔墨晕染之下,倒渗着几分民众的朴素崇拜,载着几分期许护佑、希图免除灾祸的质朴愿望。
观音菩萨,自诞生之始,就与“救世”有着密切关联。据研究,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按照《悲华经》的记述,观世音是转轮圣王的大太子,自小生下宏愿,要拯救众生脱离苦海,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观世音亦修成正果。而在一些佛经里,观世音之名就被赋予了慈悲救众之意——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照此说法,众生若受苦难,只要称颂其名号,菩萨便可“观”声而现世,前往解救。因着对免除灾邪的渴望,观世音的信仰者非常多。大约三国时期,观音文化传入中国,一时成为佛教最盛的一脉,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专门敬奉观音的节日,各类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寺院更是数不胜数。
清代绘画中的观音形象。图源/《全像观音》,马书田著
这样的崇拜,慢慢渗入了文人笔下,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桥段。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中,观世音菩萨逐渐化为美丽善良、救苦济难的女神形象,据研究,在明清小说里,观音便经常以“救助者”的身份现身。《初刻拍案惊奇》中,有着因信徒向观世音菩萨(慈悲大士)祈祷、悲哭拜祝而免去灾祸,甚至妖邪被诛灭的情节。丈夫被人害死,自己逃亡为尼的王氏观音施援手: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天对着观音菩萨跪拜,倾诉心事,终换来恶人受惩,夫妻团圆的美好结局。
比之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几笔勾勒,《西游记》花费在观音菩萨身上的笔墨称得上是极为厚重。光看作者对其衣饰的极致刻画便能知晓一二:
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蕙性爱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
——《西游记》第八回
浓墨描写不说,但凡是与观音相关的情节,作者的笔触中满含着敬重与尊崇。比如说,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行者,出了名的天不服地不服。观音一来,开门见山:“姓孙的,你认得我么?”换了别人,一句“姓孙的”怕就能让行者火冒三丈,但此处的大圣却完全是另一种态度:
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哪里来也?”
——《西游记》第八回
丝毫没有脾气不说,还一口气说完了菩萨的全部尊号。纵然是带着点认错求救的意思,语气中的敬意却是十足的。除去悟空,甭管神仙凡人、妖魔邪佞,提起观世音也多是毕恭毕敬。
有研究发现,明清的观音崇拜中着重体现几种文化功能,一是救人于灾难,二是惩恶除奸。而在《西游记》中,观音或是救难于唐僧师徒,护佑一方百姓;或是收妖伏魔,还安宁于世间,字里行间,紧紧贴合着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核心神格。话本里,老百姓都拿观音当作救世之神,悟空遇到事情找观音求助,最终由观音出面救世护民,既合逻辑,更契合当时的神明想象。
按照通俗的说法,《西游记》成文于官场腐败、民生凄哀的明嘉靖年间。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者笔墨挥毫,坐镇南海的观音几番出山,穿梭于奇幻的神魔世界中,救人于苦难,既是空灵的构思,或许也是一场悲喜交织的憧憬与祈愿。
孙行者与观音:亦师亦友的美好想象
若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抛去种种联想揣测,就问孙悟空,为啥一定要找观音,其实也有些说头。不论神魔设定,悟空和观音之间,也有着极为有趣的缘分。
有一种说法,没有孙悟空,唐僧到不了西天,但如果没有观音菩萨,孙悟空不能尽其器能。此话有些绝对,但纵观全文,于孙悟空而言,观音菩萨,称得上是一位良师。
首先,被如来哄骗,又被苦压在山下五百余年,帮助悟空脱离此种苦海,找到明路的,正是观音。自此悟空保护唐僧西行,一路斩妖除魔,观音一点点指引着“取经人”的同时,也间接地“渡化”着天生顽性的悟空。
在原著中,悟空戴上金箍儿,尝试了紧箍咒的厉害,忍不住怨怼观音,说你这不是在害我么?观音一笑,如此解释:
“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须是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
——《西游记》第十五回
几句话里,既不是嫌弃悟空凶恶,也不是担心悟空不能尽职尽责地护佑唐僧,导致取经失败,更不是以此威胁悟空“必须听话”,而直言要管束其狂野性子,不让他再似从前般闯祸,帮助其收敛心性,以至通达西天,求取正果。换句话说,观音许诺的“修行”不是骗悟空上路的借口,而是对这“猴子”实打实的期望。路途中,诸如“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之类的提点之语更不在少数。
悟空求菩萨解除紧箍。图源/87版《西游记》
循序指引之外,虽然也会忍不住斥骂,但观音待悟空,颇为和善,甚至还有着寻常“师徒”般的说笑斗嘴——
菩萨坐定道:“悟空,我这瓶中甘露水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待要与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甚么东西作当。”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
听见菩萨的打趣,悟空是怎么回的呢?他干脆顺势和菩萨开启了玩笑——
“……我身上这件绵布直裰,还是你老人家赐的。这条虎皮裙子,能值几个铜钱?这根铁棒,早晚却要护身。但只是头上这个箍儿,是个金的,却又被你弄了个方法儿长在我头上,取不下来。你今要当头,情愿将此为当,你念个松箍儿咒,将此除去罢,不然,将何物为当?”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
我这一身东西都是您赐的,不如您把紧箍儿拿走吧。
自然,这番言论换回了菩萨的一顿骂,后来悟空又是解释又是求饶,才把菩萨哄下莲台,下凡救唐僧。受到唐僧驱离、满腹委屈的悟空立马跑到菩萨跟前诉苦,听菩萨说唐僧赶走自己的做法并不正确,悟空才稍稍缓过了劲儿。可见,面对神通广大的观世音菩萨,相较其他神祇,悟空既没有轻佻与不屑,也不是敬重与疏离,反而多了份亲近与信赖。
说笑归说笑,悟空对观音的敬重却没有半分虚假。这种敬畏,倒不像是做做样子的场面活儿,更多出自内心:
菩萨道:“悟空过海。”行者躬身道:“请菩萨先行。”菩萨道:“你先过去。”行者磕头道:“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啊,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
菩萨又是怎么做的呢?观音让善财龙女去莲花池劈下一瓣莲花,放下水,教悟空:“你上那莲花瓣儿,我渡你过海。”
或许正如这场对话。观音菩萨坐观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孙悟空从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到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在取经路上,孙悟空向观音求援或许也是一种本能,就像学生经历坎坷时相求自己的引路人指引方向。虽然悟空也不确定观音救不救得了,但他相信观音一定会救、会渡。
由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