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过冬至,外地游子到了了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冬天过冬至,外地游子到了了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
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六,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来临,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同时,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一阳节”或“亚岁”。此外,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由于冬至后,天地阳气渐强、白昼慢慢变长,所以古人认为冬至代表着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节气的习俗,预示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值得庆贺。因此,人们最初过冬至,就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正式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则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相沿至今。
此外,在中国古代还有“年终有所归宿”的说法,也就是说,外地漂泊的游子到了冬至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而在南方一些地区,更有“冬节没返没祖宗”的说法,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时节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那么,冬至有什么习俗呢?既然冬至有“亚岁”之称,所以冬至时节回家团圆、准备美食、祭祀先人就必不可少啦。具体来说,在我国民间,冬至一般有以下习俗:
贺冬
前面我们讲了,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预示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值得庆贺。所以在冬至时节,古人有贺冬的习俗。
因此,《汉书》中有“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的说法。
除此之外,《后汉书》也有“冬至前后冬至节气的习俗,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记载。意思就是说,为了贺冬,朝廷上下在冬至这天要放假休息,让文武百官和百姓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而为了过节,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美食、相互拜访就必不可少了。
祈福
在古代,由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官方和民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祈福。作为古代仅次于过年的时节和日子,在冬至祈福就成为了古时人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冬天过冬至,外地游子到了了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其目的是为了祈求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与死亡。
所以,《周礼春官·神仕》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记载。
祭祀
与祈福相应的,冬至也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因此,在古代冬至日,皇帝要到郊外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以表达人们对于天地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以及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而百姓也要在这一天拜见父母尊长,祭祀先祖(“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河北《深泽县志》)。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因此,有“冬至到,吃水饺”、“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等说法。当然,这里的“十月一”主要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并不是确指十月初一,而应当理解为农历十一月。
饺子原名“娇耳”,据传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而冬至吃饺子,也正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舍药而形成的习俗。
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日。当时,张仲景因看见不少父老乡亲耳朵被冻烂了而感到非常难过,就吩咐其弟子就地搭起医棚,把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最后放入锅中煮熟,做成了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父老乡亲们食用。结果,乡亲们被冻烂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后来冬天过冬至,外地游子到了了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为了纪念张仲景,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做饺子吃,因此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汤圆
在中国南方地区冬至节气的习俗,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即便如今,汤圆也是冬至的必备食品。
汤圆其实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代表着“团圆、圆满”,而冬至吃的汤圆又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冬至团”。因此,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此外,在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人们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因此就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到了冬至时节回家过“冬节”的习俗。(文/图:网络整理)
由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