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学
首页 > 周易 > 阴阳五行 > 五行相生相克

食物相克是谣言?专家解读背后的真相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食物相克是谣言?专家解读背后的真相

内容介绍播报

编辑

“豆腐蜂蜜同食耳聋;土豆香蕉同食生雀斑;牛肉红糖同食胀死人”,网上种种食物相克理论令人触目惊心。你是不是深信不疑?但事实上,食物相克可谓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食品谣言。 [4]

历史上第一则食物相克谣言已无从考证,但追本溯源,可以归结到传统的“五行相克”原理。比如在《金匮要略》中记载“食生肉、饮乳,变白虫”。意思是食生肉同时饮乳,体内会产生白虫。当时认为这是这两种食物“相克”造成的。但后来的科学发现,白虫实指绦虫,在猪肉和牛肉中存在,如果肉品没有煮熟,虫卵会进入人体小肠引起寄生虫病,与是否饮乳没有关系,更不是相克问题。 [4]

对于食物相克,早在1935年,我国科学家、中国营养学会创始人郑集教授,就在民间传言较广的184对所谓“相克食物”中,选择了当时最为流行的14组食物,包括蜂蜜和葱、牛肉和板栗、花生和黄瓜,还有螃蟹和柿子等,分别开展了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无论人还是动物,一切正常。这也是首次通过科学实验直接驳斥“食物相克”一说。 [5]

2008年前后,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也相继通过实验对“食物相克”说法进行了辟谣。 [4]

然而,有些人在同食啤酒与海鲜、螃蟹与柿子后,确实出现了痛风、腹泻等症状,这又该如何解释?曾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秘书长的黄树则撰文表示,食物不洁、饮食过量、体质过敏等都会导致少数人出现腹泻、皮肤发痒等不良反应。当真实因素未引起注意时,人们就会把偶然因素当作患病因素。 [4]

正是利用了公众的知识盲区以及对健康的重视,一些人将食物相克谣言变为渔利工具,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相关书籍。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实体书店,都有食物相克书籍跻身畅销书之列。翻看内容,其说法大致相同。一位资深图书编辑透露,市面上许多养生、美食、励志书的作者都是职业攒书人,并无专业背景,攒一本书的价格通常5000元左右,一般一个月就可“速成”,内容也是拼凑抄袭而成。食物相克类图书就是典型。 [4]

澄清传言播报

编辑

菠菜和豆腐

菠菜和豆腐,有好多人认为是相克的,原因是豆腐里面有钙,而菠菜里含草酸,两者一起吃会形成草酸钙容易得结石。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吃菠菜时提前焯一下水,就会减少菠菜里的草酸含量,降低了草酸钙的生成,这样就提高了豆腐中钙的利用率。除了菠菜,像草酸含量比较高油菜、小白菜、苋菜等,建议吃前都要水焯一下,以避免体内钙及其他矿物质的流失。 [1]

黄瓜和西红柿

有人说黄瓜和西红柿在一起会损失维生素C,两者相克不能在一起吃!我们知道黄瓜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会破坏VC,但它首先破坏的是自身的维生素C,而不会去找西红柿的维生素C,两者相克没道理!

土豆和鸡蛋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过,土豆和鸡蛋在一起吃会中毒五行相生相克相冲表,有人信以为真!其实没有什么科学道理,用鸡蛋和土豆做成的土豆鸡蛋饼,两者搭配既有鸡蛋提供的优质蛋白,又有土豆提供的细腻的淀粉和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富含营养,又健康可口;外国人还经常将这两种食材搭配在一起,做成土豆鸡蛋奶酪蛋糕,非常的美味。 [1]

香蕉和酸奶

香蕉和酸奶不但能在一起吃,而且打成香蕉奶昔味道口感还非常好,含有丰富的镁和钙,坚持喝有助于润肠通便、安神助眠哦。 [1]

海鲜和柠檬

海鲜遇柠檬或其它含维生素C的食物等同于砒霜,理由是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浓度较高的五价砷化合物,与还原剂维生素C反应,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砒霜。

而事实上,海产品砷含量很低,每一公斤海产品含砷量不到0.1毫克,而砒霜摄入达几十毫克才能中毒,这样计算起来每次摄入海产品的量必须达到几公斤甚至几十公斤,而且要吃够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并且在人体内得发生百分之百的反应,才能产生砒霜。

海鲜加维生素C不仅不会中毒,反而是绝配。在烹饪鱼虾蟹等海鲜类食物时,若杀菌不彻底容易导致食物中毒,而柠檬中含有柠檬酸等有机酸,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1]

螃蟹与柿子

传言:螃蟹与柿子均为寒性,同食后经反应会造成疼痛、腹泻。

破解:柿子中含有鞣酸,螃蟹富含蛋白质,两种物质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但在人体环境内是否产生反应并不确切。这种影响不会造成腹泻、中毒或其他明显不适。其他鱼虾、肉类、鸡蛋等富含蛋白质食物类似螃蟹,都很容易腐败变质、细菌繁殖并导致腹泻或过敏症状,但这与柿子无关。 [4]

啤酒与海鲜

传言:啤酒与海鲜同食后会相互作用,导致痛风。

破解:这种搭配的缺点是嘌呤多,增加血液中尿酸(嘌呤的代谢产物)浓度。但主要原因并不是两者发生了什么反应,而是因为二者本身都是高嘌呤食物。另外,高嘌呤食物不止啤酒和海鲜,还有肉类、大豆等。这些食物不论怎样搭配,都会对痛风患者或高尿酸血症患者不利,但对于血尿酸正常的健康人,并没有额外的坏处。 [4]

虾与维生素C

传言:维生素C能将虾中的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三价砷就是剧毒砒霜,人吃后会中毒。

破解:虾因受污染在头部残留重金属五价砷,而维生素C有一定的还原性,按化学性质,遇到还原剂,可能把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但两者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剂量才会发生,不是说将它们同食就能产生剧毒。科学系列实验证实,假设人体是还原反应的场所,被吃进肚子里的五价砷全部还原为三价砷,起码一次要吃125公斤左右的虾,加上巨量的维生素C,才会产生毒性。 [4]

鸡蛋与豆浆

传言: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甚至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

破解:两者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一起食用没任何问题。但要注意,食用生的、未彻底煮熟的豆浆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但只要豆子经过充分浸泡并将豆浆彻底煮熟,这些物质就可以放心食用,无须担心。 [4]

桃子和西瓜

桃子和西瓜都属于含糖量较高的水果。而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来看,西瓜和桃子的营养素成分比较重合五行相生相克相冲表,比如都含有较多胡萝卜素、维生素A等。高糖食物吃太多容易让肠胃不佳的人出现腹泻,这其实与糖的渗透性有关。人在吃西瓜或桃子的时候,如果量太大,胃肠壁细胞吸收水分的能力小于肠胃里糖的渗透压,细胞中的水分就会渗出进入胃肠道。由于西瓜和桃子本身的含水量很高,导致肠胃中水分过多而产生腹泻。胃肠道功能欠佳的人容易在吃了两种水果后,发生腹泻。 [6]

2018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澄清食物相克谣言。 [7]

食物相克

2018年的晚会更加注重知识性与服务性,公布了四号消费预警,对广为流传的食品相生相克图谱、土鸡蛋洋鸡蛋营养识别以及小朋友穿洞洞鞋乘扶梯易发生事故、电动自行车充电过量易爆炸,都以科学的方式进行了解答辟谣。

有关食物相克的说法数不胜数,红枣和虾皮同食会中毒,VC和砷形成砒霜食物相克是谣言?专家解读背后的真相,还有菠菜和豆腐一起吃容易肾里形成结石,哪些是科学的?

比如西红柿和螃蟹同吃等于砒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工程学院的范志红副教授,通过实验,用数据进行了僻谣。两者相混合后,无机砷的测定结果小于0.06毫克每千克,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且这种物质原本就在螃蟹里,加入西红柿后根本就没有增加。

土鸡蛋洋鸡蛋营养差别可忽略不计

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土鸡蛋比洋鸡蛋更营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表示,洋鸡蛋和散养的鸡蛋在蛋白质、脂肪和水分上面确实是有一些差别的。但是对比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来讲,这些差别非常的少。

关于鸡蛋的颜色,其实取决于母鸡的种类,和其它因素没有关系。无论是白的鸡蛋还是红壳的鸡蛋,营养成分差别都不太大。 [3]

不可全信播报

编辑

肉+茶致消化不良,没有任何实验证据证实茶叶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而且按照人的正常饮食,蛋白质一天摄入量,而摄入茶叶中的鞣酸最多是几百毫克。即使能结合,那也只能与微不足道的蛋白质相结合,影响不大。

土豆+牛肉致胃肠功能紊乱,胃排空食物的时间与含油脂的多少有关。含油脂越少,排空的时间越短,因此牛肉比土豆慢。但这并不代表对消化功能有任何影响。如果按照上述说法有影响的,那蔬菜和肉、蛋的滞留时间都不一样,都会有影响,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橘子+柠檬致消化道溃疡,没有人吃柠檬是整个吃下去的,一般都是冲水喝或滴几滴柠檬汁。在这样的情况下五行相生相克相冲表,与胃酸相比较,其酸性并没有胃酸高,因此不必太介意。

这些食物相克的说法概念混淆不清,与两种食物同食无关。如啤酒+ 熏肉致癌,熏肉在熏烤过程中,产生的多环芳烃类物质食物相克是谣言?专家解读背后的真相,以及发生环化、热聚合等反应,产生苯并花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具有强大的致癌作用。因此,引起致癌跟喝啤酒关系不大。所以食物相克的说法不可信。 [1]

事实上,民间流传已久的“食物相克”说法并不靠谱。科普作家云无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本来无毒的两种东西碰到一起,需要发生复杂的变化才可能变出毒性来。而人体不是一个合适的化学反应器,吃进肚子的食物成分之间发生的反应都很简单。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还没有被人类发现。 [8]

不洁饮食播报

编辑

一般来说,患有胃溃疡的病人不适合多食可促进胃酸分泌的食物,如玉米,土豆等;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则不适合多糖饮食;若食用,一般会有不适感。但是,由于缺乏相关营养知识的了解,人们将其归咎于“食物相克”。

有很多人吃出病是由于不洁饮食造成,而非“食物相克”引起。

日常生活饮食中,食物在采集、运输、清洗、烹饪当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或者发生食物腐败等都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腹泻、中毒甚至死亡。 [1]

在我国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提到,到2016年为止都没有发现过真正因为“食物相克”导致食物中毒的案例和报道。有时人们吃完东西不舒服,往往是因为食物不干净、食用方式不当、过敏体质等个人原因。而网络上的传言却片面地夸大了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忽视了剂量的重要性,才会出现了“中毒”、“致死”等种种谣传说法。 [8]



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