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学
首页 > 周易 > 六十甲子 > 辛亥

:对辛亥革命不同观点的商榷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对辛亥革命不同观点的商榷

对辛亥革命不同观点的商榷

前些年有一种“告别革命论”,颇为泛滥,学术界、文学艺术界、影视界受到影响,创作了一些不符合辛亥革命历史真实的作品,发表了一些贬低甚至否定辛亥革命的文章。这种“告别革命论”认为辛亥革命搞错了,认为康梁的改良主义是对的,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推翻帝制也算不上功劳等等;还有人说,清末的改革是有成效的,当时社会呈现出一片朝气,辛亥革命的发生是突然的。总之,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否定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很明显,这些观点,根本不顾基本的历史事实,想当然地发表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感想,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特点和弱点,就是不尊重历史事实:对辛亥革命不同观点的商榷,不尊重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不尊重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康梁改良主义既然那么好,为什么得不到历史的肯定呢,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发生时,支持改良主义的人越来越少呢?既然革命那么不好,为什么参加革命的人越来越多呢?为什么武昌首义发生,短短一个多月内,就有14个省区起而响应呢?为什么还有二次革命,还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乃至北伐战争呢?为什么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绵延不绝呢?为什么这些革命能把中国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农大众都动员起来,投身革命奋力一搏呢?

有人肯定康梁的立宪。切莫忘记,康梁当年主张的是君主立宪,不是主张民主立宪。所谓君主立宪,就是“皇位永固”,就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君主立宪派追求的,只不过是在皇权统治下,分一杯参政的羹罢了。君主立宪派是不要民主的,这是基本的事实。这也是在当年革命潮流下,君主立宪不能实现的基本事实。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我们只能肯定辛亥革命,不能为康梁的改良主义唱赞歌。

前些年有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该剧的编剧认为:对辛亥革命不同观点的商榷,走向共和到今天还在走,似乎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立宪。这也是一种糊涂见解。今天,还有人发表鼓吹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人们反思:“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正是这种反思,正是对中国出路的新的探索辛亥革命思想上的主张,才有新文化运动,才有五四运动,才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去继续奋斗。

中国的民主宪政,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中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就是广泛征求人民同意后通过的临时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上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代表民意的根本大法。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并不是只有西方的民主形式是唯一完好的民主形式。结合本国民意和历史特点,有效地治理国家的民主,才是最好的。把我们今天的民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混淆起来,也是基本的常识错误。

有人说清末新政期间中国社会欣欣向荣,这完全是片面的观察。庚子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白银,每年需要付出本息1800万两,最终都分摊在老百姓身上。实行新政、练新式海陆军、办新学堂,处处需要花钱,处处捉襟见肘,处处都要摊派,这就使民怨沸腾,各地民变蜂起。清末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下去。

据有人统计,从1901年到1911年十年间,各种反清起义、抗捐抗税等等反抗行为有1300多起。这是真实的历史。国家危亡,社会找不到出路,统治者腐败无能,革命成为挽救国家于危亡、挽救社会于沉沦的唯一手段。说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道路好,不过是为已经崩溃的封建朝廷唱挽歌罢了。

有人认为孙中山终生都是革命家,其他方面乏善可陈。这是一种片面的、不公正的评价。

孙中山是革命家,是不成问题的,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它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孙中山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思考。他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在今天也值得重视。

19世纪末辛亥革命思想上的主张,孙中山在欧洲深刻了解了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在他看来,就是社会主义,就是英文的。他强烈批评了资本主义辛亥革命思想上的主张,批评资本家,甚至主张中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他非常关注民生,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表示要为贫苦人民谋幸福。他在辛亥革命后多次演讲,都是鼓吹社会主义,鼓吹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他还说过,要借外国的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他在辛亥革命后的每一次失败,几乎都要鼓吹一次社会主义。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来源之一。轻视孙中山是没有理由的。

[4]

相关新闻



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