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学
首页 > 周易 > 六十甲子 > 丁亥

明军不满饷为何逼得卖妻鬻子?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明军不满饷为何逼得卖妻鬻子?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虽然是个段子,但也说明一个事实,丰厚军饷是保障古代军队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那么明朝为何在“南倭北虏”的军事重压下,还逼得士卒卖妻鬻子,是朝廷不明白这个道理么?

明朝立国之初,为了节约朝廷开支,朱元璋效法古制在卫所推行“屯田法”。

各卫所按照三七或二八的比例,把军户分为战兵和屯兵。日常战兵守边、巡逻(由卫所统一发放月粮),屯兵耕种。据明史专家吴晗的统计,至永乐年间明军近280万户,一共屯田90余万顷(明一顷为一百亩),户均32亩。

看上去军户的收入应该挺不错,但实际上很差,因为军户产出的粮食大部分不属于自己。

首先,和普通农户一样,朝廷要对应征收赋税。其次,军户还要额外向卫所上缴粮食,这是其所属都指挥使司,为战兵发放月粮、置办军需军械以及囤积战备军粮的来源。普通军户的收入算下来每月就一石米、两斤盐,一家也就堪堪吃饱,跟真正的“满饷”比还是有段距离的。

那小军每一月止关得一石儿仓米,若是丈夫不在家里,他妇人家自去关呵,除了几升做脚钱,那害人的仓官又斛面上打减了几升,待到家里,䑔过来呵,止有七八斗儿米,他全家儿大大小小要饭吃,要衣裳穿,他那里再得闲钱与人。

《大诰》

军户家庭被抽丁的军士虽然免徭役(其他丁口并不减免),但他需要承担卫所的差役(军事设施、宫殿、皇陵等),这一点也不弱于徭役。

可以看出军户不仅要屯田自养,还是朝廷粮赋、人力的重要供给源。洪武能“养兵百万而不费民一粟”(洪武朝末期军户粮税占朝廷粮税收入的四成),永乐在二十多年征伐不断的情况下还能重建北平的原因也在这里。

不过对应付出的代价,就是普通军户穷困不堪、生存艰难。正因如此,“逃军”成了伴随皇朝始终的顽疾,“大都督府言:起吴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军士逃亡者四万七千九百余……”。

除此之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朝的管理并威慑民众,大肆扩充“充军”这项刑罚(初设46条充军条款,后陆续增补到近200条)。从偷拿斗殴、欠税逃役,到盗匪杀人皆可充军。而且除了罪犯本人,宗族亲人、里甲邻居也都是可株连的人选。

当兵成为了刑罚手段,再结合明朝世袭的户籍制度,这就人为的把军户给改造成了“贱籍”。朝廷哪里还有动力去满饷、提高军士待遇?可以说“明军不满饷”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

成化丁亥之役女真_成化丁亥之役女真_成化丁亥之役女真

朝廷对军户的歧视,导致卫所成为明朝中前期贪腐的重灾区。勋贵、将领们各种办法盘剥、私役军士,兼并他们名下的屯田。正统朝名臣王骥,在主政西南、征讨麓川期间,曾上疏朝廷专门说过这个问题。

贵州20卫所成化丁亥之役女真成化丁亥之役女真,屯田池塘共余亩,所收子粒本足给官军,而屯田之法久废,徒具虚名,良田为官豪所占,子粒所收,百不及一,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妻子冻馁,人不聊生。

而朝廷的反应是没有反应,“贼配军”们哪有资格和勋贵豪强们比。这样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几朝积累,明军被兼并的屯田越来越多。万历年间张居正重新清丈土地时,军屯仅明面上都少了近三分之一,“万历时计屯田之数,视洪武时亏二十四万九千余顷”。

本就收入寒微,现在屯田还少这么多,军户哪里还活得下去,逃军了成了必然。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就吐槽了陕西军卫的荒废:

今陕西腹里卫所军士以十分为率,逃亡等项已有三分之上。除各边操备及屯田外,见在守城正军,每卫或二百名或一百名,甚至止有五六十名,又皆老弱尫羸不堪守战。

但是朝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参与其中的勋贵势力越来越庞大,不要说卫所的将士无法跟他们抗衡,即便是朝中大佬,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谁碰谁死。

这种情况下,清丈屯田反而让卫所军士更为悲惨。因为田地仍在勋贵们手中,但相关税赋却回到他们名下,不逃军就只能卖妻鬻子了。

明朝的军卫屯田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崩溃了明军不满饷为何逼得卖妻鬻子?,但是朝廷又不能不要军队。所以从嘉靖朝开始募兵顶替军卫成为明军的主力,“募兵宜为实边久计”。

朝廷出钱明军不满饷为何逼得卖妻鬻子?,将士用命。看上去两全其美,但问题是朝廷出不起钱。

明朝募兵的军饷从嘉靖朝最初的每年9两,递增至明末的30多两。就算按10两来算,十万军队一年就需白银一百万两,这都还没有算军械、马匹、军资等等。

嘉靖三十年是明朝的一个财政节点,之前太仓岁出(白银)从未超过四百万,这一年飙升至590万两,而朝廷的岁入(白银)却仍在二百万两这条线上。换句话说,营收能力低下的朝廷根本就募不起兵。

以至于内阁首辅申时行就怀疑汉唐时期动辄动员数十万大军是不是在吹牛,“汉武唐高征讨四夷,发兵动数十万,不知粮饷军装若为供需?今方隅有警,遣一大将将数千人往,犹以樵苏为虑。”

为了解决问题,朝廷用了三个办法。

第一,向地方摊牌。在地方上增设各种名目的杂税,例如“某某州府军需银、某某州府兵饷银、某某州府备倭银”等等,由驻军所在地分摊部分军费开支。这种杂税除了增加地方负担、激化矛盾外,由于其难以核销查验,经层层盘剥,实际交到军队手中的并不多。

第二,压缩军队规模。这个方法很直接,兵越少开支越小。但其造成的兵源不足,不仅对军队的战斗力影响极大,也直接影响朝廷的策略。

万历朝宁夏之乱,一场规模不大的叛乱拖这么久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朝廷兵力不足,需等待辽东李如松率军到达。援朝之役被分成两个阶段,也是因为朝廷为了节约军费,在未获取完胜时就草率撤军议和。而播州之乱,虽然朝廷早有剿灭之意,但需等候朝鲜之役结束以便腾出兵力。好在杨应龙并不是真想叛乱,不然几年准备时间足以给朝廷整出更大的麻烦。

同样是在万历朝,朝廷坐视女真部的扩张壮大,原因也在这里。兵力、资金不足,不愿意远征。

第三,拖欠。军队招募完成后,朝廷就开始各种理由拖欠、克扣军饷。例如夸大漂没(粮饷在运输中的耗损)、堪合人数(例如实有一万只算七千)、议饷勾销(例如拖半年后只补三个月)等等。总而言之,朝廷就给这么多钱,将领们自己看着办。

这都还没算官员、将领们的贪腐,因此即便是募兵,除了少数有“本事”的,大多数明军依然与“满饷”无缘。

面对耍赖的朝廷,将领也是三招应对。

其一,在敌人身上想办法。通过击败敌军,缴获贼资来补充军饷。这部分军队战斗力就被催生的很高,例如戚家军。但是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则是给平民扣上“贼属”的帽子,然后开抢,这种战斗力会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其二,养家丁。既然军饷无法满足全军都是欠,那干脆欠多点,集中资源养精锐。家丁是明军战斗力的天花板,也是“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这个段子的根源。但是他对明军这个整体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首先军队的大部分战斗力被放弃了,明军的战斗力从整体上就下了个台阶。其次军队开始私人化,为了让自己的“私产”不损失,不愿意攻坚、战场逃逸开始成为明军常态。这更进一步降低了明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多路明军协同作战时。明军对女真万人以上规模的会战基本全败,其根源也在这里。

其三,和朝廷一样耍赖,一句话没钱发饷。至于士卒是逃还是兵变,将领们既无能为力成化丁亥之役女真,也无所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末九边此起彼伏的闹饷,以及平叛的士兵转身就入伙了贼寇。

至于明军满饷之后是否就能无敌,难以准确回答。因为没有参照,毕竟明朝从建立到灭亡,就没有让明军满饷过。



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