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传新解》之伏羲因画《八卦》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本文是《周易经传新解》(ISBN:978-7-5169-1689-6)的作者自序。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
河出龙图,伏羲因画《八卦》;洛出龟书,大禹得叙《九畴》。《九畴》表述诸如“五行”、“五福”、“三德”、“六极”等人类活动的基本定义;《八卦》用自然现象来喻示人类活动的各种规律。西伯囚羑里,益八卦为六十四卦,成《周易》。
《周易》用天地山川风火雷泽的特点,形象地揭示人们生活谋事的成败得失。其内容虽博大精深,但其行文却又极为简洁明了。感兴趣的人们可以读来修身自娱,有志探究者可凭兴家振邦。诗经有云: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周易经传新解》之伏羲因画《八卦》,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记载了多少家国兴衰、描写了多少人生得意,又渲染了多少身首异处、血泪成河。人道之难,难在世事的纷繁纠葛,难在人心的善恶交互,更难在人们会迷失于心底的那个准绳。工程的规矩准绳可以建庙宇,亦可以垒猪圈。人心的规矩准绳则决定了这个人的精神睿愚和境界高低。飞禽走兽、百果草木方能顺应天地四时的准绳而生发繁衍,而号称万物灵长的人类,进化得耳聪足以聆言外之意、目明足以察万里之微。却仍然会有人去干那些相互危害、同类杀戮的愚蠢勾当。究其原因,无非是太多的人把自己的人生活得过于自负、把生存的准绳下放得过于低下。
完善的人生需要“致良知”。缇袍恋恋、及老及幼是良知;自食其力、责任担当是良知。而建构自己的人生格局、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致良知。唯有践行这样的情怀,才能消除自己的精神内耗,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苦痛。
不幸的是,不少人直到垂垂老矣才能通过毕生的阅历和反思,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因此,荐读《周易》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读者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明白生命的价值、实现的方法。让大家的精神境界尽早的达到哲学层面的闭环。
这种精神上的闭环,类似于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既明白生活中所遇事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又具有对它们进行合理处置的技能。还能够对不熟悉的领域持有足够的谦谨和敬畏。这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会多一些自信和洒脱。于是男性可以展现出坚毅果决、乐观幽默的良好素养;女性也有了正义机敏、柔和愉悦的幸福状态。喻示着他们拥有了“成功之德”。德到了,就得到了。
图片来自网络
精神贫瘠的人会渴望去登山,心灵阻滞的人会喜欢去看海;博学明睿的人不需登高就可以俯瞰世界,心胸开阔的人身处方寸亦可纵横捭阖。很多人工作生活到一定阶段就会因遇到所谓的“瓶颈”、“天花板”而苦恼。其实这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和胸怀受到了限制、不能继续满足现实情况的变化,或难以继续指导自己的进步而已。这时候只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和拓展它们,也就仍然存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
周易以《乾》、《坤》开篇。但作者不建议大家从这两卦开始去学习。因为乾坤两卦的意义过于宏达大辽阔,过于抽象遥远。它们远离人间烟火气,不能帮助大家解决具体的问题。再加上大家对文言文的天然畏惧,于是读几句也就味同嚼蜡、犯困撂下了。
如果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章节开始学习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有趣一些。比如有的读者急需解决家庭矛盾,希望家庭团结、夫妻和睦,那么他可以从《姤》、《震》、《归妹》和《家人》开始阅读;有的读者迫切地想要职位升迁,他可以从《晋》、《升》、《鼎》、《巽》、《无妄》开始;需要企业发展、生意兴隆的人们,可以从《屯》、《困》、《谦》、《师》、《旅》开始。如此打开局面,再慢慢涉及到其它的相关章节《周易经传新解》之伏羲因画《八卦》,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整本书的大致架构了。到了最后,通过《乾》《坤》两卦的归纳升华,我们也许就能内化似水流年里所有的喜怒哀乐了。
经文中高频出现诸如“吉、凶、悔、吝、无咎”等词语,用来定义人们身处某种环境、做出某种选择时必将导致的后果。搞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易经能够预知未来的一些原理。这种“易之善卜”的判定,是基于人们的选择是否遵从自然规律以及天道人性。《易传》对此评价: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翻译过来:“吉凶”的意思就是办事过程中的收获和损失;“悔吝”是事后觉得有瑕疵但又无可奈何;“无咎”属于通过补救或反省而没有遭受某种意义上的损害。
图片来自网络
《周易》并不神秘,它以象征自然现象的爻位组合,以及这些爻位的阴阳变化来喻示人们生活的“吉凶悔吝”。明白了这个基本思路,易经也就读懂一大半了。其原理如下:
一、易有八卦(如乾☰、坤☷等),各卦诸爻有阴阳两种状态。即阳爻(如下图):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和阴爻(如下图):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二、八卦架构自下而上由地、人、天“三才”组成(比如下图“离”卦,最下为地、中间为人、最上为天)。三才又有阴爻、阳爻之变化,数学推算为“2”的“3”次方,八种组合。故有八卦之分别。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三、八卦再两两相叠。“8”的“2”次方,组成周易六十四“别卦”。下图“革”(䷰)卦就是六十四别卦之一:
图片来自《东坡易传》
“革”卦由下卦“离”、上卦“兑”相叠而成(又称“内卦”离、“外卦”兑),呈现出“泽中有火”的自然现象。八卦有“三才”,相叠成别卦,故“别卦”有六爻革卦一爻,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
其中初、三、五三爻所处的位置为“阳位”;二、四、上三爻所处的位置为“阴位”。二、五两爻又分别为其“下卦”、“上卦”(又称“内卦”、“外卦”)的“中位”。
在别卦六爻中,凡“阳爻”处“阳位”或“阴爻”处“阴位”,属于本爻当位;否则“阳爻”处于“阴位”,或者“阴爻”处于“阳位”都属于不当位。通俗来讲,不管是“泰山作砺”还是“螳臂当车”都属于不当位。
阳爻处于“中位”属于“刚中之德”;阴爻处“中位”称为“柔中之德”。比如在“革”卦六爻中,第二爻为内卦之中,又属于阴位。革卦这里刚好又是阴爻,故该爻有“柔中之德”且“当位以正”。喻意是在改革的时代,持有这种品行、处于这个位置的人属于国之良将、家之贤妻。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该位置为阳爻,如“巽”卦的九二。就属于“刚中之德”,且不当其位了。现实生活中,当位以中正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否则就属于“沐猴而冠”、“尸位素餐”了。
并且革卦一爻,在“革”卦六爻中,自下数第五爻为外卦之中,属于阳位。本卦该爻恰好又是阳爻。故此爻有“刚中之德”且当位以正,“诚直刚阳”(喻英明强健、品德高尚的国君或家长)。如果处于该位的是阴爻,如“蛊”卦之六五,那就属于“柔中之德”而不当其位了(如周成王、刘协、曹髦等)。
“破头朱泚笏,折齿谢鲲梭”。通过阴险手段窃据大权,或者调戏别家女眷都不属当位。宋朝因得国不正而烙下了崇尚文臣、忌惮武功的心理疤痕,这也是造成它国运颠沛、偏安一隅底层逻辑。对不当位的个人来说,虽然也可能会偶获一时的猖狂得势,但也会留下千年的骂名。甚至连自己的后世子孙都会羞于提及。这些人跟那个留下朴实家训的吴越王钱镠相比,简直別如云泥了。
四、内外卦彼此的各爻还有一一呼应的特性。《周易》借助各爻是否阴阳呼应来比拟亲疏敌友,以喻示依如此架构而行的收获或损失。道理很简单:阴阳相应相求,互为补充,必然会齐心协力合作共赢;而阴阴、阳阳不相呼应,也就没有了互助共济的愿望(唯独乾坤为阳、阴的纯体,中孚、谦卦属于以类相聚,不论阴阳、只以阶段相应,故不在此列)。
内卦的初爻对应处于外卦的四爻、内卦的二爻对应处于外卦的五爻、内卦的三爻对应处于外卦的上爻。
还是以上图革卦举例:初九、九四两阳相斥不相应;六二、九五阴阳相应;九三、上六阳阴相应。
图片来自网络
五、《周易》中频繁提及的关于“吉凶悔吝”的判断,亦来自于六十四卦诸爻“当位”、“不当位”、“刚中”、“柔中”、“当位以正”、“当位以应”的变化以及该卦本意所处的环境。现实的例子:企业老总、古代帝王就应该有刚中之德(刚健中和)。
否则,如果性格柔和或能力不足、懦弱偏激的人占据这个岗位,一定会因驾驭不了局面,而导致不良的后果。相应的,如果朝堂上的丞相或企业老板的助理过于强势霸道(九四爻),其结局轻则内讧低效,重则身家败坏。
六、以上只列举了易经四规则“乘”、“承”、“比”、“应”中“应”(相应、不相应)的表达法则。其余三种可以参考附录六《读易简例》。明白“当位刚柔”、“阴阳呼应”的推论原则后再来读易,也就更容易理解它的奥妙了。
综上,诸如“履霜坚冰至”、“见微知著”的思路,也就形成了《周易》根据客观条件革卦一爻,结合事物本身的特性规律来推知未来的基本原理。所以说所谓的“预见未来”并不神秘,而是一种科学的推理方法。比如当一个家长看见失控的汽车溜向他的孩子时,他会尖叫、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救护。这是因为以他的认知能力,可以预见到接下来的几秒钟那辆车会碰到他的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判别方法、人性特质以及足够的事物属性,也就可以断定接下来几秒、几天,甚至几年将要发生的事情了。举个人性特质方面的例子:如果遇到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抱怨不断,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一定是一个刻薄寡恩、毫无责任担当的人。与这样的人为伍,必然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了。
先哲说“不读易者不可以为相,不通易者不可以经商”。从这个“读” 和“通”的差别,说明对为官的要求相对要轻易一些,只要能做到中正平和,不忘初心,结局都不会太差。反观经商层面,要求就极为苛刻了。所以说经商者多如牛毛,而成功者却凤毛麟角。做官做得好,未必经商也能玩得转。转型有风险,官人要三思。
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到了晚年才接触到易经。却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热情,以至于“韦编三绝”。为此他还不无惋惜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也彬彬矣”。意思是我得见易经太晚了,否则就可以搞明白它的情况,传授给更多的人们了。在他之后的两千多年间,中华大地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易学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易学资料。
易经的译注虽然浩如烟海。但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形译。它尊重易经的篇幅结构、卦爻组合,字句斟酌,力图还原最为准确的易经的结构情状。是文化学者研究易经、讨论学术的重要参考。形译的代表作是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老师编译的《周易》。
第二种是意译。《周易》的成文规则就是用象形的比拟手法来表达观点,所以意译力求还原它的本意精髓,没有过于关注其原文的表述形式及行文顺序。这类著作里较为传神的当属苏轼的《东坡易传》和程颐的《伊川易传》。
但对很多人来说,读这些古文典籍难免都会有些生涩。本书以武英殿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易经讲义》刻本为蓝本,参考《东坡易传》、《伊川易传》,张善文老师的《周易》,以及其它的典籍、学说,结合笔者自己的阅历和思考,以通俗白话的形式表述出来,以飨读者。
图片来自网络
由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