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神在历史上的内涵有变化吗,有的,在这里分为两个次问题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太岁神在历史上的内涵有变化吗,有的,在这里分为两个次问题
太岁神在历史上的内涵有变化吗,有的,在这里分为两个次问题:数量变化——十二太岁变为六十太岁;名讳变化——太岁神的名讳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将尝试分析此现象,希望能获得对这一现象的更为清晰的理解。
数量变化
一变为十二。与岁星纪年相对应,一开始为十二太岁对应一周天的十二年,“后魏道武帝初有两彗星见,刘后使占者占曰:祈之则扫定天下。后徔之,故立其祀。又立嵗神十二嵗一祭,以十月用牛一鸡三”,“太岁原只有一个小六壬,每年运行十二支方位的一个方位,十二年运行一周六十甲子太岁神君名太岁神在历史上的内涵有变化吗,有的,在这里分为两个次问题,在汉时仍是如此,到北魏(东晋孝武帝)时却演变成十二个太岁,并设有专祀。”虽然北魏这样做了六十甲子太岁神君名,但后来的唐代帝王们并没有遵行。
十二变六十。大概在宋元之际,六十太岁出现。“在太岁神殷郊元帅之后,开始出现了六十甲子太岁神,于是殷元帅便成了统辖六十太岁的神祇”,在纳入六十甲子的纪年方式之后,演变为六十太岁六十甲子太岁神君名,形成了本命太岁神与值年太岁神等观念。“现存道庙中供奉六十太岁最早者,应为北京白云观元辰殿,此殿也称‘六十甲子殿’,据传建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为章宗奉祀太后本命元辰之所,金时原名‘瑞经殿’......金时是否已祀六十太岁神像,仍难以考证。”
太岁神的数量由十二变化为六十,形成这一现象的充足根据很多,这里我们只采用岁星超辰的天文学视角来解读:
在天体的运行里,木星并非12年运行一周天,真实的恒星周期是约11.86年,所以,十二年后木星运行的位置要比原来的恒星位置更往前一点,约86年便超辰一次。所以这样的纪年方式每隔86年左右需要根据岁星的实际位置重新调整太岁的对应位置,这样才能保持太岁与岁星位置的对应关系,更好地纪年。因为超辰现象是岁星纪年无法克服的一大弱点太岁神在历史上的内涵有变化吗,有的,在这里分为两个次问题,所以后来逐渐被其他更为稳定的纪年方式所取代。
虽然至少在殷商时代六十甲子就已经完整的出现了,但形成干支纪年却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里,“用六十干支作为年名是由颛顼历提出的,现在使用的各年的命名是太初历所给出的,而与岁星所在脱钩从而最终完成干支纪年法的则是四分历”。
岁星纪年到干支纪年的变化,值年太岁神的数量、值年秩序与天干地支的元辰数量、秩序正好相对应,在一定角度的天文学的解释视域里受到了历法体系转化的传递影响。
名讳变化
与太岁数量相对应的是太岁神名讳的变化,在后世的流变里,太岁神的名讳在不同时期仍然有所变动。太岁原本是一个神祇,到北魏时虽然认为有十二太岁,后来有总太岁神与六十太岁神,在数量视角来看,必然有名讳的变换。在数量相对稳定的六十太岁神与总太岁神的格局时期,部分太岁神的名讳也有变化。
在《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里都没有六十太岁神的名讳的记载,《道藏辑要·柳集四·忏法大观》收录的清代柳守元所撰《太上灵华至德岁君解厄延生法忏》详细记载了后行的太岁神名讳。北京白云观元辰殿所供祀的六十太岁名讳和《道藏辑要》所记载的稍微有些出入,与台湾通书里所见名讳也有一些差异。
我们要怎么来理解这一现象呢?除去“有些显然是鲁鱼亥豕,文字抄写讹误所造成的”,我们还需要来自内部解释的可能,这里我们选择太岁神们的成道——显化轨迹层面来进行考察,在这样的历时性境域里希望能进一步明晰这一现象。
对人间修成的仙真来说,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神明的职能是有所分化的。“眞中有高卑,玄中有阶次”,太岁神与一般的神明一样分管一定职能,分属一定职位,不同时期能有调动。根据“道有尊贵,德业有升降”的原则,升迁调度,对太岁神明来说也是正常的情况,出任的神仙变化了,名讳自然也跟着变化。
后世又有相应的众生修成相应阶次的仙真,并出任相应的职位。“有功劳者,重乞言功,迁加仙秩,从一等,至百等,至千等,如天曹秩品资格,迁署职位,毋令失意。”后世修成的仙真们出任相应的职位也会带来特定神明名讳的变化。
由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