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学
首页 > 周易 > 六十甲子 > 戊戌

百日维新就属于造反了吗?|?者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百日维新就属于造反了吗?|?者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维新,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改变旧政治,实行新政治。《后汉书ž杨彪传》中说:耄年被病,岂可赞维新之朝?

百日维新,始于1898年6月11日,始于晚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为标志,终于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为结束。

此次维新持续103天,所以叫“百日维新”,因事件发生在戊戌年,也称“戊戌变法”。

后世学者研究百日维新,给予了相当的评价,但当时的情况也许并不是这样。

这场维新运动,统治者内部意见不一;高级官僚和地方大员装聋作哑;中下级官员后知后觉;普通百姓恐怕只有在京城围观行刑的那部分人群,知道个大概。

不知不觉中,百日维新就属于造反了?是的。一百天以前,维新变法是晚清宫廷内部吵吵闹闹的改革焦点、是京城学府和外国使馆的舆论明星。一百天以后,倡导维新的改良派们就是朝廷钦定要犯。

殉难者有之、逃逸者有之、沉默者有之。

晚清京城举人

晚清京城举人

NO.壹:深感国耻,救亡图存

1、背景:

百日维新的前几年发生了几件大事: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晚清失败议和告终。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这份条约是近代晚清政府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中,最令人发指、扼腕叹息的。

一是赔款金额创历史之最。仅赔偿日本一个列强就达白银2亿两。

二是割地范围创历史之最。辽东、台湾等大片领土被“永远让予日本”。

三是经济侵害创历史之最。日本搞出了“利益均沾”的骚操作,意思是所有列强与晚清签订的条约中,有关经济和贸易的,不分条约签订的先后和内容,现在所有列强都享有。

真正懂得历史、牢记历史的人,对日本这个国家,永远不会以德报怨、掉以轻心。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晚清政府再次战败、日本获取前所未有之巨大利益,德、俄、英、法、美、意等列强受到强烈刺激,感觉自己“吃亏了”、“动作太小”了,于是不约而同地发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注意,这次是“瓜分”,就是统治国民、肢解领土、泯灭主权的意思。1840年、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和殖民侵略跟这次“瓜分”相比,只能算小儿科。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是真的已经将中华大地带入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这次瓜分狂潮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1897年底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

在这种民族危亡的背景下,爱国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僚急切想通过维新变法、改革旧方法,让清政府避免灭亡。

这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僚发起维新变法的目的可不是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会打破大地主和大官僚阶级,更不会以解放劳苦大众为目标。

一句话:挽救晚清政府、维护满清统治。这是百日维新很重要的本质性。

德国强占胶州湾

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阶段:

完整看待此次百日维新运动,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改良派积极舆论造势——改良派成立保国会和发起公车上书——光绪倚重改良派并委任官职——光绪颁布变法诏书正式变法——慈禧快速轻松剿杀。前后也就一年出头的时间

作为百日维新的主导力量,改良派从此一蹶不振。

3、参与者:

主要人物:

旗手:以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等为代表的改良派,他们是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旧式知识分子。

主要力量:爱国学生、考生和部分京城市民,主要集中在京城,“数千之众”。

声援者:高级官僚参与的不多。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为自己的学生)、南洋大臣张之洞(“戊戌六君子”中杨锐曾做过张的幕府人员)等,曾上书含含蓄蓄、欲言又止地表达过“不反对、可以这样做”等,但了解到慈禧的真实态度后,张之洞立刻转向,严厉打击维新派知识分子。

简要的说,百日维新作为一个阶段性结果,其孕育过程是国耻国难逼迫之下,晚清社会中少数有识之士不得不发出的觉醒和振作。

光绪皇帝(中)与康有为(右)

光绪皇帝(中)与康有为(右)

NO.贰:只要好结果,不爱真学习

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核心。这种维新变法的特点是:只要好结果,不爱真学习。

改良派只看到了列强现在的迅速强大和船坚炮利,从不肯研究英、法、美、日等列强如何得到这个好的结果。

改良派只看到了晚清政府的屡战屡败和软弱无能,从不肯思考清政府走到这步田地的真实原因,更不会去触碰。

一、学习:

改良派获取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知识的渠道非常有意思。

1、通过参与过洋务运动的官员和商人谈话聊天。

2、通过亲友赠送或自己购买的报刊、翻译后的书籍。

3、通过自身多年儒家学习和科举考试的心得感悟。

这样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能了解资本主义全面改革甚至革命的艰辛之路吗?能初步掌握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经济和法律体制等方面的系统构成与实践操作吗?

如果这么学,学一万年还是雾里看花。

康有为

康有为

二、身份:

改良派的主要成员身份模糊、本质不同。他们的身份不是资产阶段,而是旧式读书人,科举爱好者或科举失意者。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出生于1858年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次到京城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如果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康有为是一位秀才但多次考举不中,33岁的秀才就能收徒讲学,私塾的门槛不高。百日维新前,康有为没有留洋或者系统学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经历。

梁启超

梁启超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出生于1873年一个封建乡绅家庭,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拜康有为做老师。梁启超是神童,不仅八股读得好,而且科学功名比他的老师康有为强得太多了。梁神童不仅精通八股,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厉害,他的子孙后代很有名气,比如梁思成、梁从诫等。百日维新前,梁启超没有留洋或者系统学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经历。

谭嗣同

戊戌变法跟维新变法的区别_变法和维新_变法和维新的区别

谭嗣同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出生于1865年一个封建官宦世家。中间有过短暂的家道中落,但很快得到振兴,其父谭继洵(1823年-1901年),最高官职是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后受谭嗣同牵连被罢官戊戌变法跟维新变法的区别,去世于浏阳老家。

谭嗣同身上的资本主义属性是改良派中最高的,足金足量。谭嗣同身份特殊,如果在当时遇到他,应该叫一声谭公子最为合适。早年谭嗣同就痛恨科学八股,曾说此物“岂有此理”;喜好自然科学,尤其“算学、格致”。

谭嗣同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借父亲的门路,破格到江苏,准备候补知府。百日维新前,谭嗣同没有留洋或者系统学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经历。

戊戌变法六君子

戊戌变法六君子

三、小结:

百日维新改良派主要旗手的身份和学习经过说明:他们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没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从业经历、也没有在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和学习的经历。

改革也好、维新也好,不是请客吃饭或者科举考试,从事这个行当,不会有旷世天才和无师自通。所以,百日维新从这个角度看戊戌变法跟维新变法的区别,最终只是披了件民族资本主义的时尚外衣,干得还是为君父分忧、为朝廷解难,新官僚体系希望打倒旧官僚体系的陈年旧事。

改良派多以科举读书人为主

改良派多以科举读书人为主

NO.叁:思想天真浪漫,幻想一步到位

一、改良派的筹划

看了看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感觉是这样的:局势危机无正确对策;目标宏大无合理方法;想法很多无到达路径。

看过之后的感受就一个词:大道无形。

如果把起点当成A点,目标当成B点,那么百日维新的改良派对起点A和目标B有一定认识,但对三件更重要的事却没考虑或者考虑不周:

(一)从目标A到达目的B的方法和策略。

(二)如果实现目的B后干什么?如果没有实现目的B怎么办?

(三)慈禧在哪里、在想什么、会做什么?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关于第(一)件事,改良派和光绪帝可能是这样考虑和实施的:

第一步:介绍维新改良的想法,跟皇帝见面并达成一致。

第二步:制定改良方案,从工业到商业,从教育到交通等等。

第三步:颁布皇帝诏书,规定实施的时间、区域和负责人。

第四步:需要第四步吗?不是已经成功了吗?

与其说这是维新变法,不如说像过家家。

至于后面第(二)、第(三)件事,抱歉,没有看到改良派考虑过的痕迹。

从慈禧处理此事和处置相关人员来看,作为改良派最大敌人的慈禧,很大度地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杀了一些人、罢官一些人,这件事就翻篇了。整治重点只放在了光绪帝身上,把他关起来了,这说明慈禧“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她只是觉得这事儿做得太儿戏、太天真,完全没有必要杀心四起、株连九族。如果换成太平天国,你看慈禧会不会放过。

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

二、改良派的策略

维新改良派还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要有皇帝支持,凡是支持、执行维新变法的,升官;反对、拖延维新变法的,拿下。于是维新变法便可一步到位。

改良派的灵魂人物之一梁启超说过:此次维新变法的重中之重便是吏治。

好吧,团结不了慈禧,至少要尽量团结京城的高管显贵吧;就算团结不了,也要多用策略、多打马虎眼儿,让这些有实力的高级官僚至少不敌视反对吧。

百日维新上来就针对吏治下手,只差高喊一声:高官显贵们,你们的顶戴花翎要被拔了、吃饭的家伙要被砸了。

结果,当然就没有结果了。原因很简单:你还没当老板,为啥要让我下岗?

除了极少数官僚上了几封不痛不痒、不阴不阳的“支持变法、拥护维新”的折子,绝大多数实力派官僚都被改良派极力推到慈禧的怀里了。

光绪与慈禧

光绪与慈禧

三、改良派的结局

过家家可以,慈禧还政光绪十一年,但本尊继续把朝政,偶尔让孩子玩玩是可以的。砸饭碗不行,变法诏书《明定国是》颁布的第二天,就有高官密奏慈禧:捕杀改良派。

截至1898年9月25日,戊戌六君子全部被捕。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全部遇害。他们是: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我们可以点评这段历史、可以指出这次百日维新的得失成败。但对于戊戌六君子,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舍生取义;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理想,慷慨赴死。

另外,两位百日维新的旗手在列强帮助下,扔下光绪帝,自己成功跑路,流亡海外。对于这个,不予置评。

康有为(中)与梁启超(右)

康有为(中)与梁启超(右)

NO.肆:自身难保者、隔岸观火者与染红顶戴者

一、中高级官僚、地方各实力派应该是抱着两种心态看待此次维新变法的:

(一)瞎胡闹,大权还在老佛爷手里,安心等着老佛爷懿旨再定夺。

(二)有意思,我们也许能有借鸡生蛋的机会,可以染红顶戴花翎。

有几件百日维新前后发生的事:

1、1898年5月晚清最懂洋人、最懂洋务的恭亲王奕䜣去世。如果,我是说如果,奕䜣活着,百日维新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2、接替奕䜣大部分实权的是荣禄。关于荣禄和袁世凯,有两个野史:一是谭嗣同曾密见袁世凯,要袁带兵软禁慈禧,袁世凯当面不置可否,而后向荣禄告发。二是百日维新期间,荣禄坐镇天津,多次与皇族奕劻等权贵策划百日维新就属于造反了吗?|?者,想结束光绪亲政,由慈禧到台前进行训政。

3、公开支持百日维新的高级官僚极少,时任总理衙门大臣、赏三品卿衔的张荫桓(广东南海人,与康有为同乡)算一个,也是为当数不多的、因为参与百日维新而被革职充军的高级官僚。

改良派有热血,官僚们有谋划;改良派有理想,官僚们有算计。改良派的进取和奋斗,只是绝大多数官僚隔岸观火、借机上位的插曲和工具。

康有为(中)

康有为(中)

二、自身难保者非光绪帝莫属。

(一)光绪帝的初衷

光绪帝肯定不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高度崇拜者和深度研究者,也许他掌握的有关西方的知识,还没有洋务派的官员多。他与百日维新的改良派一见如故、携手变法,是有自身原因的。

1、年轻气盛想干事。1887年17岁的光绪帝亲政,到了1898年也才28岁,他年轻且智力正常,又是九五至尊,当然想干出一番事业。未成年或智力低下的皇帝就不说了。

2、危机之下必须要干事。光绪帝亲政后的十一年,国家和社会烂成什么样子,大家自行脑补。满清不在乎老百姓,但要想想国家再这么拉垮下去,自己的统治还能有几年?辽东割给日本了,老家都回不去,总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吧。不干点儿什么,肯定完蛋;干点儿什么,兴许还有一线生机。

3、与后争权已到不得做的时候。光绪帝亲政十一年,意味着慈禧从垂帘听政又换了个形式,又继续把持朝政了十一年。如果通过一场烈度不大的维新变法,争取民心,实现官僚体系内的人事大调整,摆脱现在被架空的傀儡状态,光绪帝大概率认为一举多得,势在必行。

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

(二)光绪帝的感应

1898年7月30日,百日维新进行到第50天,光绪帝自己都感应到不但变法进行不下去,就连自己的帝位都难保。他颁密诏给“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嘱托他及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

这份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很明显,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

(三)无情最是帝王家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命人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随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从慈禧太后一系列行如流水的组合拳来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她都知道,而且是一开始就知道。她只是默默注视着这些人,只在她认为合适的时候,迅速拿下、轻松化解。

彩色修复照片:光绪皇帝

彩色修复照片:光绪皇帝

NO.伍:活着的人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在英国和日本使馆的帮助下,先后途经上海、香港,然后去了日本、美国、欧洲各国。1898年到1913年康有为共走遍31个国家,号称60万公里行程,他的“流亡之路”可谓逍遥自在、盆满钵满。

在海外期间,康有为一直以光绪皇帝的亲密忠臣自居,大肆向爱国华侨们募捐,过着奢侈的生活。他在各国大量购置房产、开办公司、经营实业,还为自己娶了六房老婆。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他多次声称自己手中有光绪皇帝的两道“衣带诏”,后经证实为虚假。

1912年清帝退位后,康有为成为彻底的“保皇派”,坚定站在民主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对立面。也许这才是他的真面目。

1913年康有为回国后,主要居住在青岛、上海等列强租界区域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与末代皇帝溥仪的联络互动频繁。1927年康有为暴毙而亡。

真滑稽。

晚年康有为

晚年康有为

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百日维新运动,资本主义性质的含量极低。跟辛亥革命相比,差别极大。如果一定要描述一下有多大差距,我想至少是半文盲与大学本科生的差距。

梁启超在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到日本,在政治上继续追随康有为,成为“保皇会”骨干成员。在日本期间,梁启超继续宣扬“光绪圣德”,提出“斥后保皇”(后:指慈禧;皇:指光绪),鼓吹“开明专制”,污蔑和攻击过同盟会提出的“平均地权”、发动的“辛亥革命。”

受袁世凯的多次邀请,1912年底梁启超回国,先后担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等职。

1915年,梁启超参与了“护国战争”,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终于“吕端大事不糊涂”。1918年,梁启超离开政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1922年戊戌变法跟维新变法的区别,梁启超开始在清华学校兼职授课。

1929年,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先生没有彻底站在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对立面,后期坚决反对民主倒退和称帝复辟,他本人也逐渐厌恶黑暗纷乱的军阀政治,晚年专心于教育和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他还培养了优秀的子孙后代。

梁启超先生雕像

梁启超先生雕像

在刑场慷慨就义的六君子最应该活下来,尤其是谭嗣同。

最应该留下来陪伴光绪帝的人,却逍遥海外,打着光绪帝最亲密最忠实臣子的旗号,享受着荣华富贵,最后暴毙而亡。

戊戌六君子

变法和维新_变法和维新的区别_戊戌变法跟维新变法的区别

戊戌六君子

NO.陆:除了可歌可泣,还需掩卷沉思

一、感怀

《狱中题壁》别名《狱中赠大刀王五》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守旧派的狠毒,表达了改良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至今读来仍热血沸腾: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派,绝大多数都是在不甘心国家受辱、民族已到存亡之际,勇敢坚定的寻求改变。他们想通过变法革新来刷新旧政,让满清政府走上强国强军的新政道路,摆脱被欺凌被压迫的局面。

“戊戌六君子”特别是谭嗣同,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戊戌六君子雕塑

戊戌六君子雕塑

二、思考

关于百日维新,很多历史学者都给出过自己的见解,他们都是专家、都是大家。作为历史爱好者,从其他角度说一下:

1、秀才造反不行,即使相对温和一点的变法、维新、改革也不行,一百年不行,一万年也不行。

2、想要除旧布新成功,既要爱学习,又要懂技术,还要深谙政治。

需要虚心深入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百日维新就属于造反了吗?|?者,不能雾里看花、道听途说。自学成才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和借鉴成功经验,比如,你总要先学好基本的正规教材吧,考完试,你才说买的是盗版。

战略目标需要清晰,实现战略目标的各个战术目标更要清晰。还要有实现各个战术目标的方法策略,还要准备好出现不同情况的各种预案。维新变法真的不是冲动上头、想干就干的事情。

尽全力团结更多的人,不能一上来就把心里话全说了,让人一览无余,有点儿城府好不好?只要能推进改革、促进维新,空头支票开一开、甜言蜜语说一说、虚情假意抱一抱,老兄,你们都说自己是政治家、改革家,这都不会用或者不屑于用,未免太过于天真烂漫了。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2、不能跟日本学政治学经济学改革。

日本近代的维新,是向欧洲列强虚心且实地深入地学习后,再结合本国特点进行改良的,确实取得成功,但日本的经验等于是二传手的。当时百日维新的改良派又是在向日本学习,说轻一点是材料不对,学跑偏了;说重一点,是学废了,搞错老师了。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日本具有“犯罪不认罪、有战术无战略、成功但有点变态”的特点,向日本学习并不科学。

谭嗣同作品之一:感怀

谭嗣同作品之一:感怀

3、分清大小王,不要押错宝。

百日维新的改良派们有没有想过:慈禧还政,她真的还了吗?光绪亲政,他真的亲了吗?干这么大的事儿,真的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至少搞清楚当时是谁真正当家作主好不好?

表面上看是维新变法,实际上不也包含着帝后两人斗法争权吗?一个手里拿着维新改良派,一个手里攥着贵族官僚派。

谭嗣同雕像

谭嗣同雕像

很多时候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就是一场赌博。要么别急着上桌押宝,耐心等待时机;要么看准了再押宝,需要一击命中。

因此,这场维新运动,更像是一场资本主义含量不足的政治权力变革,与虎谋皮和急功近利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这场维新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尝试,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者正是看到这种尝试的无效性,才有了后来的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



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