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系列之六:《易经》的起源及绘图
时间:作者:周易知识库
易经入门系列之六:《易经》的起源及绘图
既然易经这么神秘,在追求她之前,是不是得知道她以前的感情史呢?我知道你不好意思直接问她,没关系,接下来这篇,我带你扒一扒易经的前今生。
本篇为易经入门系列之六,全文共26000余字,涵盖了易经入门所需的基础知识,可以帮你更快入门易经,文末送神秘资料。如对你有益,不妨点赞转发,谢谢。
主要内容思维导图如下:
图1内容框架(查看原图可放大)
6.《易经》的发展简史
这部分内容,我尽量做到有据可查,但是由于部分内容,易学界至今都没有确切的说法,因此难免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易学著作浩瀚如烟,仅《四库》著录就有390部,2371卷。这部分旨在让你对《易经》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想被人忽悠都很难了。
6.1《易经》的起源及学派
图25易经的起源及学派
关于《易经》的起源,主流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图26三圣
上古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明了先天八卦,八卦最初是用来卜筮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就结绳记事,绘图传法,不断的累积、总结和验证。
中古殷商时期,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后天八卦,进而推演出六十四卦。那时候已经有了文字,开始有了卜筮记录。
近古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后人为《周易》作《传》,相当给《周易》写说明书,最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周易》。
《易经》确切的说还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周易》是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了。
后来研究《易经》的人越来越多,各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加上大家都想写书立说,宗派分立繁杂,逐渐形成了“两派六宗”。“两派”即“象数派”和“义理派”。他们都不满足于《易传》提出的体例,企图有所补充。这也是《易经》这部典籍在经学史上注疏最多的主要原因。
“象数派”中的三宗分别是:占卜宗,以先秦太卜、太史为主,主张用《易经》进行占卜;禨[jī]祥宗,以汉代焦延寿、京房为代表,主张用《易经》推算吉凶祸福;造化宗,以宋代陈抟[tuán]、邵[shào]雍为代表,主张以《易经》之理,解释宇宙自然变化规律,进而预测人事之发展规律。
“义理派”中的三宗分别是:老庄宗,以魏晋王弼[bì]为代表,主张废除象数,以老庄的思想来解释《易经》;儒理宗,以宋代程颐、胡瑗为代表,主张借《易经》之理阐明儒家思想;史事宗,以宋代杨万里、李光为代表,主张以历史史实来解释《易经》之理。
6.2《易经》的历史传承
每个年代,《易经》都有其时代特色,可以总结为:先秦卜筮,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考据,近代科学。
图27易经历史传承
6.2.1先秦易学
春秋前的《周易》就是单纯的卜筮之书,那时候就相当于经过数次验证、提炼得到的占卜笔记。笔记由专门的“占筮官”掌管,同时也被占筮官不断完善,一般人民很难接触得。孔子之前,并没有专门《周易》的说明书留存后世,只是在《左传》、《国语》等著作中有22条占卜实例记载。
到了战国时期,《周易》才逐渐传播到民间。孔子50岁读《易》,“韦编三绝”,而后为《易》作传想学易经入门书有哪些,系统的阐述了易理哲学思想。虽然孔子也会占卜,但是他更加重视《周易》中所阐述的精深哲理,并不注重占卜,提出“不占而已矣”。孔子的易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儒家的荀子也提出“善为易者不占”。
图28韦编三绝
《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的思想又渗透到了百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这说明在先秦时代,易学就开始产生了分化,占筮官们由于职责所在,重视占卜实用;而先儒们看重的则是《易》的德义。值得注意的是,《周易》占卜功能不仅是《周易》形成的重要原因,也在保全其免于秦火、得以传承的历史节点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6.2.2两汉易学
两汉时期,易学家辈出,易学发展非常兴盛。易学的真正的发展变迁、发扬光大,就是始于西汉,《易经》成为“群经之首”也是始于西汉。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设立五经博士,《易经》被定为“群经之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人们称《周易》为《易经》。
图29罢黜百家
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被称为“今文易学”派。所谓“今文”,就是西汉通行的文字——隶书。今文经学对《易经》的解释,倾向于把儒家宗教化,发挥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此派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易》视为一个定型的框架,大讲阴阳灾变。将《易经》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削弱了《易经》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代表作有《焦氏易林》、《京氏易传》。京房易学功底深厚,被后人成为“京房易学”。据说“六爻纳甲筮法”便是出自京房易学。
汉易还有以费直和高相为代表的民间易学,传承“古文易学”体系,所谓“古文”就是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古文大篆[zhuàn]。“古文易学”的倾向是反对用天人感应等神秘主义解释儒家经典,他们反对阴阳灾变论,着重阐述《周易》中的义理。开创了训诂学史上以传附经的先河。费直虽擅长卜筮,但“述而不作”,只以《易传》文意疏通《周易》经文,不加任何发挥。到东汉时,“古文易学”逐渐取代了“今文易学”的官方地位,成了主流。代表作有《费氏易林》、《马融易传》。
与此同时,“谶[chèn]纬神学”也在民间流行,此派发展了孟京易学卦气说,吸收西汉元气说、阴阳五行说以及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解说《易经》,将卦气说和象数之学进一步理论化和神学化了。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之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形成了与《易经》相呼应的《易纬》。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作有《易纬·乾凿度》、《稽览图》。
此外,在儒家易学之外,黄老学说对《易经》的解释和发展,同样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西汉以严君平、扬雄为代表,侧重阴阳五行变易之学;东汉以魏伯阳为代表,将卦气说同炼丹术结合起来,以《易经》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月体纳甲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数,以月亮的盈亏说明炼丹运火的程序,成为道教易学的先躯。“黄老易学”一派对魏晋以后的道家易学影响深远,经过宋初道士陈抟[tuán]到邵[shào]雍等人想学易经入门书有哪些,发展为宋明易学中的图书学派和象数学派。代表作有《太玄经》、《淮南子》、《周易参同契》。
东汉末年,分三国。虽战事频繁,但易学并未因此而荒废。吴国的虞翻,家传五代“孟氏易学”,同时兼容升降、纳甲、旁通、之正诸学说,融会贯通,开启“卦变”之先河。
魏国王弼[bì]继承了费氏“古文易学”思想,创立了“玄学”。他在解释《易经》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以老庄玄学观点解释经文,注重义理,文字力求简明,而抛开汉易中的象数之学,不讲互体、卦气、卦变、纳甲和阴阳灾变等,从而开创了“义理派”之先河。提出“得意忘象、得象亡言”等,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从哲学史上看,此派易学又把《周易》经传纳入玄学领域,成为魏晋玄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代表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大衍论》等。
至此,易学各派经历了一次大融合,甚至还兼容了“神学”与“玄学”思想。
6.2.3晋唐易学
晋唐易学人才辈出,主要人物有郭璞、韩康伯、孔颖达、李鼎祚等人。
东晋象数学家郭璞,精通阴阳五行、风水堪舆、占卦卜筮。他主要研究“京房易学”,并将自己占卜的卦例汇集成《周易洞林》。据传风水学第一书《葬书》也是郭璞所著。
东晋玄学家韩康伯,继承并发扬了王弼的玄学思想。他认为《易经》是“明理之书”,提出了“八卦备天下之理”的命题,应当探寻象背后的义理,理是象的根本,进而排斥象数之学。王弼注《易》,未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韩康伯补之。韩康伯注《系辞》等传,不仅引用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新的阐发。唐孔颖达将王韩二注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中,成为正统易学,迄今仍广受推崇。
魏晋是古代易学史上一大转变时期,总的情况是从两汉经学,转向以老庄玄学解易的道路,成为易学史上的一大流派。玄学派的易学是这个时期易学发展的主流。这时候的象数学派,虽然在理论上并无新的建树,他们不满意以老庄玄学观点解易,同玄学派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到了南北朝时期,两派虽有斗争,玄学派也占了上峰,但同时又出现了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趋势,从而为唐代易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到了唐代,《易经》成为了当官者的决策指导书,同时也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籍。隋唐时期政治家虞世南曾说过“不读易不可以为将相”。唐代的易学,随着政治的稳定,易学研究出现了总结前人成果的新局
面,并且有综合两大流派的倾向,促进了两大流派的互相吸收和融合。
唐朝孔颖达,主张象为体,理为用,借以调和“象数派”和“义理派”两派的矛盾。并重新肯定了两汉“黄老”一派的元气说、阴阳说,还完善了王弼“玄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兼容了“神学”思想。孔颖达不墨守成规,而是对各家的说法,皆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所谓“去其华而取其实”。使得易学再一次经历大融合,各宗各派和平相处。代表作为《周易正义》。自唐太宗开始,即被官方定为正统易学,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周易》注解。
李鼎祚[zuò]博采秦汉至大唐其间三十五家易学之长,收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象数易学资料,为后世的“象数学”重新兴起保留了依据,备受推崇。李鼎祚偏重于汉代的象数之学,以纠正孔颖达偏重玄学的倾向。代表作为《周易集解》。
图30推背图
李淳风与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只是坊间传说,历史无明确记载。李淳风易学领域主要著作《周易玄义》已失传,星象著作《乙巳占》尚存于世。袁天罡是著名的相师,其形象多见于戏曲小说、影视剧中。袁天罡是“称骨算命”法的发明人。
6.2.4两宋易学
两宋时期,是古代易学义理高度发展的时期。北宋时期,易学主要有四大流派。
一是以陈抟[tuán]为代表的“图书学派”,相传陈抟是张三丰的师傅,号称“睡仙”。“图书学派”其实就是用各种图式解释《易经》的原理。他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将《易经》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做到既能“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形成宋代所特有的“先天象数学”。代表作《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
二是以邵[shào]雍为创始人的“心易派”,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他“以心观物”的实验观察,用数学定量与《易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重视象数理占的结合与应用,来认识宇宙自然的生成过程,也被称为“数学派”。代表作《皇极经世书》、《梅花易数》。
图31梅花易数
三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胡瑗对邵雍之说不屑一顾,专注于人伦之理,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以儒家之理解说《易经》,纯粹且深厚,义理专精。代表作《伊川易传》、《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
四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派”想学易经入门书有哪些,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以“气”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发挥了孟子学说中的浩然之气,尤其是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代表作有《横渠易说》、《正蒙》。
图32朱熹
南宋朱熹是宋代理学大师,其易学中有理学之思,理学中有易学之蕴,两相辉映,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朱熹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合欧阳修、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各家之所长,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集理学之大成,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易学启蒙》、《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成为正统的儒家易学经典之作。之前提到的《八卦取象歌》、《六十四卦卦序歌》均出自朱熹。
易学发展到宋代,又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易学义理高度发展,形成了与“汉易”相对峙的“宋易”。
6.2.5元明易学
元明易学,就解易的基本倾向来说,仍然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流派。
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统治者为笼络汉族势力,启用一批汉族学者,大力提倡儒学,规定科举考试科目以朱熹注为标准答案。由此,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经学。
元代象数之学颇多创新。道教大师雷思齐,继承了邵雍的易学传统,以九宫图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成为数学派解易的代表。而俞琰、张理和肖汉中等,主先有象而后有数,又发展了象学的传统。
元代张理继承北宋图书学派的传统,效法邵雍解易的学风,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和卦爻象的意义,企图将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后天图等揉合起来,提出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模式,用来解释世界的变化过程及其法则,成为元代象数之学的代表。
张理援引《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其易学图式,将医学知识同易学结合起来。试图揭示人体同天地之气、四时变化及饮食起居的联系,说明健康和疾病的原因。此种解释,表现了医易结合的新倾向,对后来医学以《易经》解释生理和病理起到了重要影响。
明朝建立之后,颁布《四书五经大全》,这标志着宋代的经学代替了汉唐经书《五经正义》,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
明代易学“象数派”以来知德为代表。来知德以象数为宗,强调气、理、象数相统一,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主张以象解易,从而使其从理学派中分化出来,成为明代象数之学特别是象学解易的
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一代大儒”,当时被称为“绝学”。代表作有《周易集注》,对后世影响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内外,尤其对日韩易学影响颇为深远。
明末清初“义理派”以思想家王夫之为代表,修正易学义理,批判心学易学,继承了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对易象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把朴素辨证法推向一新的高度,建立了气本论。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大象解》。
6.2.6清代易学
清代易学由于历史背景等原因,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代汉易重视实据,考订文字,在对《易经》经传文字的注释、考据、辑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著作颇丰,形成了以考据学为中心的汉学。然而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是古代易学的衰落时期。
清代初期,康熙对《周易》非常重视,他从童年时就开始学习《周易》。康熙令李光地主持编纂《周易折中》,结合了朱熹《周易本义》和程颐《周易程氏传》的易学思想,同时综合自汉代至明代的二百多位易家学说,为清代易学增添了精彩一笔。
清代易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被称为“吴派”。倡导汉易,不做发挥,强调象数,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他们从宋学对《周易》经传义理的阐发,转向依汉易解经的学风重新注解《周易》经传。代表作有《易汉学》、《周易述》、《周易虞氏义》。
另一派以焦循为代表,被称为“皖派”。焦循不盲从汉易,而主会通百家之说,采其所长,在汉代象数之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另立解易新体例,提出比例引伸和假借说,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他重新解释了“经学”范畴,“性灵”得到了全面深刻的体现。焦循易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宇宙整体的动态画面:它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元素,经过有序的进化和积累生成的,而且一直处在生长过程之中,没有终结之时,是一个开放、不断扩大自身的系统。著有《易学三书》:《易通释》、《易章句》、《易图略》,意图在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易经》,在易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6.2.7近代易学
清末民初“象数派”以尚秉和为代表,尚秉和对《易经》的筮法、治易的根本等重大易学问题上,建构起自己独特的体系。尚秉和治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卦象解《易》,他认为,懂得了卦象才能掌握《易》理;不懂卦象而妄发《易》理,就失去了《易》的本义。成为近代沿用古代治易方法而自成一体的典型代表,并因此在中国现代易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代表作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易说评议》等。
高岛吞象是日本明治时代的易学大师,他在监狱中研究《易经》7年,颇有当年“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味道。其代表作《高岛易断》是研究《易经》占断实例的一部著作。书中占例800余例,囊括国际关系、战争、经商、为官、丧嫁等,占断内容无所不包,而且是占无不验易经入门系列之六:《易经》的起源及绘图,令人拍案叫奇,在易学领域影响巨大,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清末民初“科学易”以杭辛斋为代表,他在狱中得长者指点,开始学习《易经》。杭辛斋试图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易经》,论证、对比、解释阴阳八卦与代数、几何、物理、统计等基本概念和一些定律的相似之处,开创了“科学易”的先河。其代表作有《学易笔谈》、《易数偶得》、《读易杂识》等。“科学易”的研究,大多限于用现代科学比附《易经》,很少用《易经》的思维方式去推进科学研究。
闻一多在古文字学和中国古籍研究中卓有成就。他的《周易义证类纂》代表了近代易学研究的新方向。其主要特征是不主象数,也不涉义理,专以文字考据解说《周易》,并从社会史料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在易学发展史中独辟新径,不仅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结论,而且开启结合历史研究《周易》的先河,对近代易学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自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中国因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而丧失了文化自信,并将落后归罪于传统文化,很多人把牛顿、爱因斯坦等西方科学视为真理。《易经》被戴上了“不科学”、“迷信”的帽子,被大众妖魔化,成为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于此同时,有人反对“科学易”,认为《易经》对科学的发展没什么成效,反而为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美籍华人杨振宁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批评《易经》对科学发展有负面影响,并在《自然》杂志2005年第1期发表。他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只有归纳法,却没有推演法。此看法迅速引来强烈反对,经学家们纷纷批评杨振宁不懂《易经》,外行装内行。
图33波尔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丹麦人玻尔易经入门系列之六:《易经》的起源及绘图,在研究量子物理过程中,非常崇拜中国的《易经》。玻尔在1973年访问中国时,偶然见到带有太极图的令旗,他对太极图大加赞赏。自称他的基本粒子原理、波粒二象性等原理均可以用太极图作为基本模式来阐释。他意外发现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找到它他倡导的并协原理的足迹,《易经》中阴阳太极图被他认为是并协原理的一个最好标志。在国家为他受“骑象勋爵”时,他特地选择“太极八卦图”,作为他所得奖章的图案。
以南怀瑾、曾仕强为代表,主张对历史上的易学著作进行翻译、评述,融合儒、释、道思想,加上科学思想于其中,通过著作和讲座的方式,致力于中国正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代表作有《易经杂说》、《易经的奥秘》、《易经的智慧》。曾仕强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易经》深受欢迎。
现代易学,在象数和义理两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呈现出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交叉研究的趋势。象数派以山东大学刘大钧为代表;义理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吉林大学金景芳、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还有北京大学的朱伯崑[kūn]。于此同时,还有不少自然科学家也加入易学研究的队伍。
由创新国学专业的命理易学平台。